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列宁曾指出:“马克思学说是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的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的当然继承者。”应该说,列宁的观点是卓有见地且影响深远的。但事实上,列宁的分析逻辑是在用“组成部分”来反向逆推马克思的思想“来源”。关于对马克思哲学思想起点问题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一段时期以来,国内学者相对集中且认同度较高地一个观点就是把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起点推演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到的“对象性活动”上。称“对象性活动”是《手稿》中马克思表达自己哲学创造的真正起点,它是“实践”概念的原初形态。但我们通过研究马克思更早时期的思想著作,如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以及为《博士论文》做准备的《柏林笔记》和《伊壁鸠鲁哲学笔记》,就会不难发现,青年时代的马克思便已经具有非常深厚的哲学造诣。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哲学的思考和认识,已经不能用尚在“起点阶段”这样的表述来解释了。基于此,探寻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真正“发源地”,推动原生态马克思主义研究,拓展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的纬度,便成为了当下国内外学者研究马克思的一个高频关注点。文章立足古希腊哲学史,依托马克思早期的重要文本、文献,重点对马克思与伊壁鸠鲁思想的关联、马克思为何选择伊壁鸠鲁作为自己哲学研究的开端以及马克思后期的思想著述又是如何体现伊壁鸠鲁思想的进行了论述,从而印证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即:尽管由于种种原因,马克思一生的研究兴趣在不断发生变化,但马克思始终对伊壁鸠鲁“衷情有佳”,他的重要著述都一直坚持融入伊壁鸠鲁哲学元素,从这一点上说,也就有力地证实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彰显出的丰富性和总体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