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巨大出口背后伴随的是环境的严重损害,资源的过度消耗,污染的加重等问题,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我国的出口质量以及我国的出口内涵。单纯的以贸易绝对量考察的出口无法反映,必须通过贸易附加值的计算,才能更加真实的衡量我国的出口获益以及出口质量。经典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使本国的充裕要素的收益提高,本国稀缺要素的收益降低,而一国的比较优势并不必然转化为国与国之间贸易的竞争优势,如果一味依赖比较优势很有可能陷入“比较优势陷阱”。从我国国家战略的高度出发,必须要大力发展壮大并出口高附加值的高科技、新型战略型产业,这涉及到如何看待出口结构的变化和我国比较优势的关系以及对工资水平的影响。本文首先计算得出出口附加值数据,并据此对出口结构进行分析,发现我国的出口结构在优化,不仅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额在增加,而且其出口附加值占出口的比重也在提升,但相较于出口附加值系数的国际排名,出口附加值的量更靠前,说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出口附加值相比于发达国家而言可能主要集中在产品的中低端环节。文章进而对出口附加值对工资水平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运用32个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回归,发现出口附加值对行业工资水平的总影响是正的,而且比较显著。并在此基础上也对出口总额对工资水平的影响进行了回归分析,对照系数发现,用附加值的衡量能更好的排除中间品,外包等因素的干扰,对于研究出口的工资水平效应更加有效。进一步地,对出口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工资水平的变化影响和行业以及城乡工资水平差距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技术密集型以及服务性行业的出口附加值比重的提升,劳动密集型行业平均工资水平与技术密集型以及服务性行业工资平均水平的差额有扩大趋势。同时通过分析发现,出口产业结构的优化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有正向的影响。由此本文提出了以下对策:大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科研资金的投入,税收,信贷等政策上提供优惠的条件,对科技成果的专利、版权、知识产权保护方便制定完善的法律和促进的政策;积极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为企业的直接、快速、低成本的融资提供比较好的渠道,加快促进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同时加大政策对农村地区的倾斜力度,在优化结构的同时也使得国家整体工资水平得到相应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