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孙中山的自由观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0年代后半期,中国知识界一大批学者重提自由主义话题,欲通过对自由主义的反思、研究、倡导,在中国现代化的话语中重新审视自由思想的精神和价值,进一步反思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在自由主义理论和实践上的得与失。从20世纪初西方自由主义学说传入中国起,一直到当代,人们对自由的思考从未停止过。尤其是近代启蒙思想家们对自由的思考在中国近现代价值观的转型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孙中山作为中国近代自由主义运动的践行者、思想者,对“自由”以及自由主义,一方面有着他个人独特的思考,另一方面同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近代化的运动中遭遇的共同的困境。在理解什么是自由、在梳理自由主义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在个人自由与国家民族独立自决之间孰轻孰重,他总的认为,自由的含义趋向于无拘无束、“放荡不羁”、为所欲为;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充分的自由,尤其是近代则是自由到了“一盘散沙”;个人有充分的自由,而国家和民族却是缺乏自由自主,因此主张首先要争取国家的独立自主,个人自由应有所节制甚至可以牺牲个人自由来换取国家和民族的自主自决。全面挖掘他的自由思想以及深入剖析其内在的困境,对于自由主义思想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功效性发挥,无疑将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本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作为本文的前言部分,主要是介绍写作本文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部分,简析在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引入中国的前夜,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的状况呈现出的一个纷杂和交糅的状态,既有中国传统思想意识形态的延续,也涌现出一股学习西方先进的新潮。 第三部分,以中国古代“理”与“势”这一对哲学概念,来探讨西方自由主义学说中国近代困顿的演变过程,以及这一过程背后蕴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因素。 第四部分,详细阐述孙中山的自由思想,包括对“自由”的思考和解释上的游离与背叛;关于中国人是否有自由的判断;对两种自由——个人自由与国家自由的思辨中而进行的无奈选择以及分析其中的思想缘由。 第五部分,进一步探讨孙中山自由思想的贡献与局限。 第六部分,作为本文的结束语,总结全文。
其他文献
科学知识社会学(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简称SSK)经历了从兴起至鼎盛又到衰微,转而又重振的历程,其发展的脉络特征值得研究。卡林·诺尔-塞蒂娜(Knorr Cetina,Karin D)作为SSK的著名成员,却一直把研究工作开展地有声有色。诺尔从关注科学知识的建构过程转向关注建构机制的建构,从探求科学知识背后作用的社会因素到探求科学知识背后的文化底蕴,从
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它给人类带来了巨大利益的同时,也造成了许多负面效应。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坚持以人为本,这一精辟的表述为我们解决技术负效应指
“交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部分中,马克思对交往问题做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按照马克思的语境,交往包含人与自然之间的交往即劳
社会历史过程是否存在像自然界那样的规律?在自然科学中,“规律”概念已有变化,规律陈述并不一定要有必然性的意味。人们对历史规律看法的也经历了从思辩的相信到批判地否定
本文从反抗客体化世界的角度,论述了别尔嘉耶夫的主要哲学思想和伦理学思想。自由是别尔嘉耶夫哲学思想的主题,也是理解他的伦理学的关键。正是基于对自由的追求与热爱,他批判了
本文以个体意识到主体意识的转变为视角来探讨近代政治哲学核心理念的形成与演变,对近代政治哲学核心理念形成的现实基础和哲学基础予以思考和分析,并进一步揭示出近代主体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