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人类用于沟通交流的主要媒介。以往的神经影像研究已经证实了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区的解剖结构和功能的差异。而脑图谱的发展为研究人类语言功能区的定位,构建更精确的语言神经环路和探索不同文化背景语言的神经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已经有研究探讨了Broca区在不同文化背景人群中分区模式以及连接模式的一致性和特异性。本文主要探讨传统语言区Wernicke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分区模式和连接模式的普遍性和差异性。首先,本研究基于解剖连接的脑区分割方法探究了跨文化背景人群的Wernicke区的分区一致性和特异性,并基于荟萃分析对每个子区进行功能定位,进一步通过层次聚类研究子区的模块化结构。其次,基于所分的的子区,本研究探讨跨文化背景对子区功能连接的影响;一方面执行子区的全脑功能连接进行差异分析,另一方面提取116个语言相关脑区与子区间执行功能连接来补充验证全脑功能连接的结果。最后,本研究探讨两大传统语言区Wernicke区子区和Broca区子区之间的精细的功能连接和解剖连接模式在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特异性和普遍性。本研究揭示了跨文化人群的Wernicke区最优分区模式均为5类,具有高度跨文化一致的拓扑结构分区模式。而在之后的连接模式分析中,本研究发现了跨文化连接模式的差异性。对比亚洲人,美洲白种人子区1(颞横回上侧)与额中回、颞中回等呈现出特异性地功能连接;而子区1与双侧顶叶、楔前叶、左侧中央旁小叶、中央前回、右侧补充运动区的功能连接值,亚洲人要高于美洲白种人。子区2(颞横回下侧)与左侧额叶眶回、颞下回、梭状回、顶下小叶的功能连接值,亚洲人高于美洲白种人;但子区2与中央前回的连接,美洲白种人高于亚洲人。可能子区1与子区2参与到语言的不同的任务执行过程中,美洲白种人和亚洲人的参与度不同。与美洲白种人相比,亚洲人的子区3(颞平面)、子区4(顶上小叶和尾侧颞上回)、子区5(尾部颞中回上侧)具有很多特异性连接,暗示着子区3、子区4、子区5在亚洲人的语言加工处理网络中更加重要的作用。对比跨文化的传统语言区Wernicke子区和Broca子区的功能连接和解剖连接模式,本研究发现,不同文化背景人群间两个语言区子区之间的连接模式的差异,主要集中在语义处理模块、工作记忆和语法模块。本研究揭示了不同文化人群间Wernicke分区模式的一致性及其连接模式的特异性,推测这种特异性是文化背景的差异引起的脑区结构功能网络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