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延时负荷优化调度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wei200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需求侧的一些可控资源在系统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在智能电网框架下,高速双向通信技术可以实现需求侧与电网的双向互动。在基于电网制定的电价刺激下,需求侧的可控资源可以响应系统的调度,实现用电时间的转移。可延时负荷是一类有灵活的工作时段而不显著影响效用的负荷。通过对其需求特性在时间轴上进行移动,可以转移负荷的用电时间和改变负荷的用电需求。通过优化调度,可延时负荷有缩小聚合需求曲线的峰谷差、减轻发电机组频繁调节出力的压力、抵偿可再生能源出力的波动、节省发电侧的成本和减少输电网向配电网的根节点注入的能量等价值。为了体现可延时负荷的这些应用价值,执行了相关的研究工作。本文首先从保证发电侧和需求侧供需平衡入手,对可延时负荷具有的时移特性、时移限制、时移前后的能量需求不变性和聚合特性等基本特征进行了研究,根据这些基本特征,提出了可延时负荷群跟踪调度信号的日前优化模型,探讨了能反应发电侧调度要求的调度信号的选取原则。通过对模型适当的简化,选用了分支定界法来求解。经过算例仿真,模型的有效性和可延时负荷具有的缩小聚合需求曲线的峰谷差、减轻发电机组频繁调节出力的压力、抵偿可再生能源出力的波动等价值得到了验证。然后在供需平衡的基础上考虑了发电侧的成本,研究可延时负荷如何与发电侧协同,共同参与电力系统动态经济调度。考虑到可延时负荷的调度是在配电网层,而发电侧的调度是在输电网层,提出了一种基于Benders分解含有可延时负荷参与的动态经济调度模型,用于解决可延时负荷和发电侧处在不同网络层面上的问题。通过对模型的分解和分解层模型间的信息交互框架的建立,能够实现不同网络层面的可延时负荷和发电侧的联合调度。经过算例仿真,模型能经过有限次数的迭代后收敛,通过对可延时负荷的调度,发电侧的成本比不调度可延时负荷的成本减少了。最后考虑可延时负荷所在配电网的网络约束,研究可延时负荷如何优化配电网的运行方式,使输电网向配电网根节点注入的能量减少。由于可延时负荷的聚合特性使潮流方程有了时间段上的联系,所以问题的求解难度被加大。为此,提出了基于泰勒公式展开的不含有潮流方程约束的两种简化模型对问题进行近似求解。经过算例的仿真,两种简化模型均能通过合理地部署可延时负荷使根节点注入的能量减少。
其他文献
期刊
This paper presents an innovative design for a biomimetic whale shark-like underwater glider aiming at the combination of high maneuverability and long duration
随着我国以“特高压电网、智能电网、清洁能源”为目标的能源互联网的构建,电力网络的大规模互联必然成为电力系统发展新的趋势。在电网规模增加,区域电网互联成为大型电网的同时,电力系统早已从传统的“发—用”的树形结构演变为电力、通信、自动化控制为一体的电能流和信息流交互的大型现代电网结构。越来越复杂的电网结构使得传统的电力系统分析计算更加困难,不能很好的解决大规模、高维度、复杂性问题,这种基于还原论思想的
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运行方式是一个综合的技术问题,它与电网电压等级、电网结构、绝缘水平、供电可靠性、继电保护、电磁干扰等都有很大的关系。近年来,中高压发电机在船舶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电缆线路的大量采用,使得系统电容电流大幅度增加,弧光接地和谐振接地过电压问题变得严重。船舶电力系统应用最广泛的中性点不接地运行方式在不利于抑制系统过电压,选择一种经济技术合理的中性点接地方式,能限制电网各种
期刊
主动控制系统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时滞现象,它有时是控制系统本身所固有的,如传感器信号的采集和传输、控制器的计算、作动器的作动过程等,有时是人为引入进去的,如数字滤波器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