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创新空间关联网络结构演变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下,促进经济活动和创新要素在空间范围内的集聚,培育经济创新转型发展带或区域创新增长极,实现区域创新活动的合作与发展成果的共享,对于深入贯彻并实施创新、协调与共享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推进区域创新系统建设必须重视创新的空间相互作用本质,把促进区域间的创新联系与互动放在突出位置。在现阶段,各区域间的创新空间关联网络具有怎样的时空演变特征,如何进一步优化区域创新空间关联网络结构,是本文的核心内容。本文回顾和梳理国内外研究成果,进一步明确区域创新空间关联网络的内涵,指出其具有多样性、资源流动性、自组织性、动态性、开放性与共赢性,并分析了其在促进知识流动与扩散、优化配置资源、推动技术进步等方面的作用。阐述了相关理论基础,包括知识溢出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社会网络理论。详解了区域创新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机制,包括知识溢出场机制、市场驱动机制以及政府推动机制,并从内源力及市场机制、外驱力及合作机制、耦合力及网络化机制三方面分析了区域创新空间网络的演变机制。实证研究步骤为:首先,基于区域间创新联系的双向性和不对等性以及区域创新产出综合评估两方面修正传统引力模型;然后,对2000-2015年我国31省市区的创新联系强度进行测算;最后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探讨我国区域创新空间关联网络的密度、中心度以及凝聚子群,分析了我国区域创新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全国层面的网络密度低,主要源于西部地区较弱的创新联系。“多中心驱动”网络正逐渐形成,但网络的空间结构极不稳定,大致形成领导子群、桥梁子群、净受益子群及孤立子群四种小团体;分区域层面的网络密度与创新产出均呈显著的东-中-西梯级差异,东中部地区网络中心密集,西部地区缺乏中心,陕西和四川有潜力成为西部地区的创新增长极。最后,在分析我国区域创新空间关联网络结构时空演变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我国区域创新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的对策建议。
其他文献
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质量是影响中职生接受继续教育和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是全面提高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建议通过深化思想认识、规范课程管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放权,放他们自由发挥,还他们一个民主的课堂。当然也不能放手不管,随波逐流。 《匆匆》是朱自清的散文,全文从三个方面描述了时间的匆匆而去——一去不
由于草场基础设施薄弱,农牧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干旱缺水长期困扰着当地农牧民经济的发展,致使农牧民群众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解决,因此,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牧民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类文明之源。人类祖先沿河而生,生生不息。全世界前五大河流的文化耐人寻味:第一是尼罗河,在非洲;第二是亚马逊河;第三是长江;第四是密西西比河;第五是黄河。过去
在若干贸易大国中,绝大部分的正式 进口申报都是由报关经纪人完成的。 在新的边境环境中,出现了一些模式转换, 这些模式的变化正在改变着报关经纪人的 经营条件。例如:由传统
介绍了防爆电气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不同阶段的管理内容、方法及意义。
本文主要介绍涠11—4 A 13水平井在钻进过程中所采用的钻井液与完井液技术,指出Polyplus泥浆体系完全适用于大斜度井、水平井的钻井作业。
为定量评价海洋工程用设备的国产化情况,本文引入了海洋工程用设备的国产化率α概念,指出了提高α值的必要性,给出了提高α值的若干具体措施,可供从事此项工作的有关人员参考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也是如此。有一些关键问题是必须在课题设计之初就考虑清楚的,其中包括“工作”与“研究”的关系、“资料收集”与“资料分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