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城乡养老保障资源配置差距显著,由此产生的经济效应与社会问题加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消费差距,城乡老年人获得养老保障资源的受益程度也相差甚远,这违背了养老保障促进社会公平的宗旨,也不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的实现。鉴于此,论文从资源配置视角,梳理城乡养老保障资源配置差异的现状,构建模型,客观分析城乡养老保障资源配置差异的经济效应与社会效应,基于社会公平的现实需要提出相应的财政政策,以期合理配置城乡养老保障资源,在养老保障领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决策参考。理论上,城乡养老保障资源配置具有收入分配效应、消费促进效应和美好生活保障效应。福利经济学、公共物品理论和公平理论为城乡养老保障资源均衡配置提供了理论依据。公共财政职能要求、公共财政风险防范和公共财政责任落实要求财政促进城乡养老保障资源实现均衡配置。税收、财政补贴、专项转移支付、政府采购等是财政促进城乡养老保障资源均衡配置的政策工具。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养老保障资源的配置现状和配置效果均优于农村。在城乡养老保障资源配置现状层面,城市居民获得养老保障资源的渠道更加丰富,资金量更加充足。在城乡养老保障资源配置效果层面,税收返还、转移支付、政府采购和财政补贴等财政政策工具在对城乡养老保障资源进行配置的过程中均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农村居民在养老保障资源配置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进一步对城乡养老保障资源配置的非均衡程度进行测算,发现近年来城乡养老保障资源非均衡配置泰尔指数和基尼系数均有下降的趋势,但下降速度较为缓慢。养老保障资源配置对城乡居民的收入、消费和保障效果产生影响。在收入与消费效应方面,城乡养老保障资源配置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论文联立方程模型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提升农村居民养老保障资源配置水平,能有效缓解城乡收入差距与消费差距。在美好生活保障效应方面,城乡养老保障资源配置美好保障效应差异较大,论文养老保险测算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参与各种类型养老保险的城市居民获得养老保障资源的美好生活保障效应均高于农村居民。对城乡养老保障资源配置效应理论、现状和实证层面进行分析,促进我国城乡养老保障资源均衡配置的财政政策至为关键。应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将财政资源重点向农村倾斜;完善财政管理体制,明确政府各个部门的职责;优化财政政策工具,提高政策作用效果。此外,为促进财政政策更顺利地实施,还应从法律、土地管理、就业等一系列配套措施入手,充分保障城乡养老保障资源均衡配置财政政策的有效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