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鲁造山带北部多期构造热事件的锆石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鲁造山带为三叠纪扬子与华北板块俯冲-碰撞造山作用的产物,是大陆造山作用及动力学的天然实验室,但是,有关苏鲁造山带核部的原岩组成、形成时代、形成的构造环境和构造归属尚存在不同的认识。本文选择苏鲁造山带北部进行了野外地质、岩相学和锆石年代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苏鲁造山带北部由大面积分布的新元古代花岗质片麻岩和斜长角闪岩、少量产出的前寒武纪变质岩系,及未变质的中生代花岗质侵入岩组成。前寒武纪变质岩系主要由片麻岩、斜长角闪岩、片岩、石英岩和辉石岩组成。上述岩石中含有透镜体产出的榴辉岩或退变质形成的榴闪岩。矿物组合和替代关系表明,这些岩石经历了早期的榴辉岩相变质作用和晚期的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以及碰撞后期的部分熔融和混合岩化作用。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花岗质片麻岩的原岩形成在新元古代(-753Ma),经历了-230Ma的超高压变质作用,和221-208Ma的退变质作用,以及~176Ma的深熔作用。在前寒武纪变质岩系的片麻岩中获得了~2500Ma的早期变质年龄和~208Ma的角闪岩相变质年龄,在斜长角闪岩中获得了1896-1837Ma的变质年龄,在辉石岩中获得了~1895Ma的岩浆结晶年龄和~1870Ma的变质年龄,在石英岩中获得了2.8-2.0Ga继承年龄,其主要峰值为2.80Ga,2.50Ga,2.30Ga,2.15Ga,并获得了~1.84Ga的变质年龄。这些定年结果显示苏鲁造山带北部共记录了三期岩浆热事件(~1900Ma,~740Ma,~176Ma)和四期变质事件(~2500Ma,1896-1837Ma,~230Ma,221-208Ma)。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和现有的其它研究成果,我们得出如下认识:(1)苏鲁造山带核部的变质岩浆岩主要是新元古代大陆裂谷环境下形成的岩浆岩,很可能形成于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过程中。(2)苏鲁造山带核部的前寒武纪变质岩系由太古代的片麻岩,古元古代的辉石岩、古元古代沉积岩组成,它们一起经历了古元古代的变质作用。(3)前寒武纪的变质岩系和新元古代形成的岩浆岩一起经历了三叠纪的超高压变质作用,以及晚期的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并一起经历了早侏罗纪晚期的岩浆作用。(4)苏鲁造山带核部记录了与扬子板块相近的前寒武构造热历史,因此很可能是扬子板块在早中生代深俯冲到华北板块之下超高压变质作用的产物。
其他文献
中国东北地区伴随着西伯利亚克拉通与华北克拉通的拼贴完成,其作为中亚造山带的一部分在晚中生代时期经历了强烈的岩石圈伸展过程,发育着大量的断陷裂谷盆地和强烈的火山作用,具
桂西北地区是“滇黔桂”卡林型金矿集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域巴马、凌云、凤山等地有数条石英斑岩脉出露。同位素年代学数据表明,这些石英斑岩的形成时代为燕山晚期与该区
大量事实表明,我们党同“法轮功”组织的斗争,是一场争夺群众、争夺思想阵地的严肃的思想政治斗争,它关系到共产党人的根本信仰,关系到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根本思想基础,关系到我们
通过对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岩心相、单井相及区域沉积地质的研究,详细划分了单井储层微相类型,利用区域岩相分析、地球化学、岩石学,进行了沉积物源和古环境分析,建立了西湖
为贯彻落实中国国务院今年5月1 3日下发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新36条”)通知,国务院7月26日又发布了《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重点工作分工
古诗文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充满着神奇的美,堪称为我国乃至世界文学艺苑中的精品。但古诗文的创作时间离我们较为久远,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吃力。于是,在教学中,有些教师还是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词句的翻译上,让学生死记硬背,以致于有些学生越学越没有信心,味同嚼蜡。  笔者认为,注重审美,才会让学生真正步入古诗文的殿堂。那么,如何进行审美鉴赏呢?  一、形式美的花朵——愿君多采撷  汉语是
频敏变阻器作为绕线式电动机的启动器,由于它具有接近于恒力矩的启、制动性能,且控制系统简单,所用元件少,可靠性高,维护方便等优点,已经获得普遍使用。我公司 As a starter
本论文对祁连造山带东段永靖地区积石山、黑石山和巴米山三个复式岩体进行年代学、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组成的综合研究。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   1、积石山岩体主要由闪
塔中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中部,自1989年首钻塔中1井获得突破以来,油气勘探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塔中地区具有长期稳定发育的背斜古隆起背景,石油地质评价一直认为塔
濮城构造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的北部,北北东向延伸,是一个被断层复杂化了的长轴背斜构造,也是东濮凹陷油气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因此对濮城构造演化过程、形成机理及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