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全世界范围内,食管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分别居恶性肿瘤第八、第五位,而胃癌高居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五及死亡率第三位,两种癌症都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研究探讨两种癌症的相关问题,对评价癌症防治效果、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以及提高其生存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以来自《Nature》中Adam J.Bass研究的癌症数据为例,首先应用Kaplan-Meier估计刻画了总体的生存曲线,然后利用单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世界范围内,食管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分别居恶性肿瘤第八、第五位,而胃癌高居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五及死亡率第三位,两种癌症都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研究探讨两种癌症的相关问题,对评价癌症防治效果、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以及提高其生存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以来自《Nature》中Adam J.Bass研究的癌症数据为例,首先应用Kaplan-Meier估计刻画了总体的生存曲线,然后利用单因素Cox模型分析可能影响癌症患者生存状态的临床病理学和人口学因素并作出不同影响因素下患者的K-M生存曲线。本文通过建立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和加速失效时间模型分析影响癌症患者生存时间的预后因素,研究表明多因素Cox模型中的预后因素为诊断年龄、性别、手术切缘状态、组织学分级、基因倍增和肿瘤分期,加速失效时间模型中的预后因素为诊断年龄、手术切缘状态、Lauren分型、基因倍增、肿瘤分期和肿瘤状态,两种模型都能很好的解释影响患者生存时间的多种因素。本文还将基因风险评分作为影响因素探讨其对Cox模型的影响,通过比较几种不同因素影响下Cox模型的ROC曲线,结果表明纳入基因风险评分后的Cox模型效果更好,最后通过列线图将患者生存时间的预测结果可视化。由于医学上对食管腺癌、食管鳞状细胞癌和胃腺癌的区分还存在一定的难度,为了减小医学上对三种癌症类型进行区分存在的难度,本文采用五种机器学习分类算法对三种癌症类型进行分类并比较分类模型的效果,结果表明随机森林分类效果最好,食管鳞状细胞癌最易区分。近年来与食管癌、胃癌发生有关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受到重视,如何扭转或恢复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异常改变也成为防治胃癌的研究热点。本文对患者进行了全面的分子分析,并将致癌树模型应用于胃癌和食管癌肿瘤体细胞改变的数据中,为阐明流行病学观察的潜在基因组基础提供了机会;还通过xgboost模型研究了基因突变和基因甲基化与癌症患者的临床病理现象之间的关系,为癌症患者的预后治疗提供更好的帮助。本文最后还根据研究结果对癌症患者的防治提供了一些有效建议。
其他文献
写意人物画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的面貌是不尽相同的,其中既有中国画体系内自身的融合与蜕变,还有与其他画种间的相互影响。本文以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的写意人物画创作为切入点,研究影响它发展演变的相关因素以及它与其他绘画语言的相结合程度,以此管窥当代写意人物画发展态势。写意人物画在当代的变迁主要表现在题材的复杂化、绘画风格的多样化与形式构成的引用,关于题材的分析在个案研究时都会提及,就不另辟章节多加赘
作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最受欢迎的音乐剧之一,《悲惨世界》将歌剧特点融入音乐剧,使其既富有传统歌剧的深度也充满当下音乐剧的现代性。该剧对人物悲剧性形象的塑造相当出彩,它将社会层面的命运悲剧与个体层面的性格悲剧交织到一起,深刻的揭示了人与社会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本文以该剧主人公冉阿让为研究对象,以悲剧及悲剧性理论为背景,通过音乐剧脚本分析、比较分析、音乐形态分析、社会历史分析以及美学分析对其悲剧性形
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强盛的大一统王朝,而作为唐王朝“龙兴之地”的太原城依其独特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在整个唐王朝的历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统治者十分重视对于太原城的建设与管理。高祖李渊自太原城起兵建立唐朝,而后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都曾巡幸太原城。终唐一代,太原城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发生着变化,行政建制也在变化,武则天时将太原升为北都,中宗降为并州,唐玄宗时又定其为北都。在这一过程中,太原的
本文以福建省多断板灯工艺为研究对象,多断板灯是一类由长板两头钻孔,前后多段相接而成的多断结构民俗仪式所用灯具,为板凳龙灯(梅竹灯)中的一个种类,游舞多断板灯的习俗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部,以安徽、浙江、福建的多断板灯最为有名。本文通过对福建省内各地多断板灯工艺的梳理,探究其背后福建省“蛇-龙”信俗的传播与流变及其中的文化脉络与民俗内涵。全篇拟解决三个问题:多断板灯工艺与其背后信俗及文化圈之间究竟存在什
循吏作为中国古代社会官员中的一个优秀群体,常被收入历代正史类传部分的《循吏传》中。《明史·循吏传》作为《明史》的一部分,其编纂成因主要是秉承历代正史的编纂传统并为后人树立榜样。它的成书先后历经了三个阶段,形成了三个主要稿本,包括初稿万斯同《明史稿·循吏传》、转折之稿王鸿绪《明史·循吏传》和定稿张廷玉《明史·循吏传》。通过三个稿本对比可知,万斯同本虽属草创之作,但是奠定了基础;王鸿绪本删改自万斯同本
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教化”侨民,促进了华侨民族主义的发展。同时国内出现了一批侨刊,积极配合南京国民政府的宣传工作,《华侨半月刊》即是其中之一。《华侨半月刊》于1932年在南京创刊,其刊物宗旨、栏目设置、组织运行与经费筹措等方面都显示出自身的特点。《华侨半月刊》的宗旨虽是“沟通海内外”,但在国家利益与华侨利益的平衡中则显示出了浓厚的民族主义思想。《华侨半月刊》同人为了在政治
城市舒适性(Urban amenities)是近代西方城市地理学与经济学领域研究热点,近年来受到国内学界与政策制定者的关注。随着西方社会的发展,城市舒适性内涵经历了不间断的演变,从早期(20世纪50年代)强调自然环境、居住条件对人口迁移的影响,逐渐发展成为创意环境对创新型产业、人才与资本的吸引以及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近年来,人才资源已成为首要资源在中国经济转型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与此同时,中国人
加拿大与印尼虽然在地理位置上相隔遥远,但两国在冷战前期往来密切。在印尼独立运动中,加拿大积极参与联合国成立的关于荷兰—印尼冲突的“调停委员会”,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印尼独立后,两国于1953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20世纪50年代加拿大与印尼关系进入“黄金期”,在“科伦坡计划”框架下,加拿大向印尼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技术和人力资源援助等,希望借此扩大自身作为中等大国在战后世界上的外交影响,保持自己在亚洲
当下中国的“风景摄影”与“景观摄影”经过西方关于“风景”以及“景观”创作与理论的形塑,中国传统文化对风景(山水)的认知及创作的影响已日渐式微。本文在梳理和辨析西方文化语境下“风景”与“景观”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风景摄影作品,探究当代中国风景摄影在内容、形式、审美意趣、创作方式上的转向,并将“景观摄影”置于中国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探究其缘起与发展,揭示其与中国特定的文
本文以平潭地区近两年新出土的考古资料为主,结合闽江下游及其邻近区域的相关研究报告,通过美术学、民俗学、图像学的视角,运用田野调查、文献收集等方法,对该区域中的新石器至青铜时期的陶器纹饰做了较为完整的记录和梳理。而以手绘图的形式,能深入了解到平潭地区新石器至青铜时期陶器纹饰的种类及特点。由此,在比较平潭与邻近地区纹饰的异同中(即主要为闽侯昙石山、庄边山、溪头,福清东张,霞浦黄瓜山,闽侯黄土仑遗址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