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贸易理论作为现代经济理论的专门分支始于亚当·斯密。他在《国富论》中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后经大卫·李嘉图修正,形成了比较优势论,比较优势论解释了互利贸易的基础,以及贸易利益的来源,比较优势论最终由俄林将其完善,俄林的要素禀赋论是比较优势理论成为我们所熟知的国际贸易主流理论,两百年来,几乎在所有的教科书中,都把比较优势论作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奠基理论。一直以来国际分工是一比较优势论为原则的,即发达国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通过这种交换,各国都能从贸易中获得利益。 但近代特别是二战后,国际市场上出现了很多令比较优势论无法解释的现象。如技术产品之间的贸易大大增加;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相似国家之间的贸易,不同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力量呈现不同的发展历程等等。这些新现象引发了人们对传统贸易理论的反思。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国际经济学家开始提出一些新的理论来解释日趋复杂的国际贸易。主要代表性的理论有:需求偏好理论、技术差距论、生命周期理论、新贸易理论等等。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对国际贸易的新现象做出了解释。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如这些理论都不能回答:一国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优势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有些国家能保持已有的竞争优势,有些不能?为什么像日本、韩国这些国家能在短时期内迅速取得竞争优势?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论。他认为一国在国际市场上起作用的是竞争优势,而不仅仅是比较优势,比较优势必须转化为竞争优势才有用。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提出,较好地回答了以上的问题。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特别适应了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之间越来越凭实力进行国际竞争的环境,各国都把注意力放在通过本国企业发展来增强国家竞争力。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认为:国家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是国家是否有适宜的创新机制和创新能力。 本文认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应当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新框架。因为从逻辑上讲,波特的理论综合吸收以往理论的精髓,以往的理论都是从某一方面来对竞争优势进行论证,比如比较优势是要素推动阶段的竞争优势,而需求偏好理论、技术差距理论、生命周期理论、新贸易理论则分别从需求、技术差距、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角度来解释国际贸易,而换一种角度来理解就是,需求偏好、技术差距、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都是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手段。 联系到我国的对外贸易的实际情况,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应该转变过去按比较优势原则参加国际分工的做法,而转到创造国家竞争优势的轨道上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实施的是比较利益原则,我国基本上是利用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参与国际贸易。当然这种做法为我国对外贸易实力的提高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这种战略的弊端也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而显现出来。从国际经验看,很多发展中国家在实施比较优势原则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步入了“比较利益陷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贸易中,以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国家总是处于不利地位),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能不能长期化?回答是否定的。本文分析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将会遇到的不可克服的困难,认为传统的战略已不适应国际形势的发展,外贸发展的思路应转移到创造国家竞争优势的轨道上来。 但对于我国来说,确定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优势面对着一对矛盾:一方面根据资源禀赋,我国目前具有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但是这些比较优势在国际竟争中不具有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这些优势还必须利用。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充分利用自己的劳动资源和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即如何在现有的比较忧势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国际竟争优势的产业结构。本文首先从中观与微观的角度论述了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策略,然后阐述了如何构建宏观竞争优势。在文章的最后部分,提出了我囚外贸发展的战略应该实施进口替代与出口替代相结合的外贸战略。 本文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回顾了比较优势理论的形成历程以及最新发展;第二部分介绍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并通过与以往贸易理论的比较研究,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作了点评;第三部分从逻辑与现实的角度论证了国际贸易理论可以统一到国家竟争优势理论的框架中去;第四部分主要分析了我国的外贸现状,提醒人们我国正面临着日趋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以及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现实困难;最后一部分提出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应该以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为指导,实施进口替代与出口替代相结合的外贸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