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水井碑刻看贵州饮用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来源 :贵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mengyidaocao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乃生命之源,天地万物繁衍生息都离不开水。水能润物,亦能养人。水井的出现是智慧的先民为解决生活、生产用水问题修建的器物,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产物,也是文明社会的一种表现。原始先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不断被水井所蕴含的文化所渗透。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古文化遗址发现中国最早的水井,说明远古时代的人类就已学会凿井取水。它是人类利用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文化符号。水井的出现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表水匮乏的局面,是人类开始聚居的标志。水井作为村落社会的水秩序中心,维系了人与人、村寨、社会三者之间的联系。本文由五个部分组成。前言部分介绍了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概念界定;第二部分介绍了水井碑刻的基本情况,如分布、类型、特点等;第三部分详细探讨了从碑刻研究贵州饮用水资源的利用问题;第四部分探讨了从碑刻研究贵州饮用水资源的保护问题;第五部分论述了水井碑刻蕴含的“法意识”与地方性环境保护意识给当今贵州带来的借鉴与启示作用;最后结语部分总结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水井碑刻见证了水井及其水资源背后的文化意蕴。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包括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两个方面,历史上官方关于水资源的记载多为水利,即生产、灌溉方面,对生活用水的历史记载较少,尤其是边疆地区、民族地区、落后地区更是屈指可数。而民间对自觉利用和保护饮用水资源、生活用水的记载较多,碑刻就是其中一种记载方式。本文试图以水井碑刻为基本史料,从社会史的角度,以水井为切入点,剖析明清以来至民国时期贵州村寨社会中的水井如何成为权力秩序中心以及背后蕴涵的生态环境文化。
其他文献
随着反腐败力度的加大和作风建设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老虎”“苍蝇”相继落马。在民众一致欢呼的同时,公务员群体却有点风声鹤唳,不时泛起“官不好当了”“官不聊生”等感叹。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习作教学实践中落实语文核心素养是本文的研究点。本文基于习作教学实践,以习作核心素养中思维的"内在构思"、语言的"建构"、审美的
59.澎湃的"湃"读p i(音同"派"),而不读b i(音同"拜")。60.驰骋的"骋"读ch ng(音同"逞"),而不读pn(音同"聘")。61.绮丽的"绮"读q(音同"起"),而不读y(音同"倚")。62.症结的"症"读zh ng(音同"争"),而不读zh ng(音同"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及领导干部的权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这意味着地方政府权力空间将进一步受到约束,领导干部的权力进一步受限,也势必对政
水利碑刻是研究云南水利史、农业史、社会史、民族史、文化史等的重要原始文献。云南水利碑刻数量多、分布广、内涵丰富,但并未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通过对云南水利碑刻研究
两个月前,建行两省级分行行长辞职曾引起广泛关注.之所以如此,大概在于其打破了长期以来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刑不上大夫"规则.
水利水电工程的开发和建设不仅能够提升我国的经济效益,还能够减少环境的污染,缓解不可再生资源短缺的现状。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应用,能够帮助提升施工质量,减少
在中国古代,凡是盛世,必有明君贤臣。明君之所以英明,就是因为他们成功地集聚和驾驭了那些贤臣,使之为其出谋划策、攻城略地。而贤臣之所以尽心尽力地辅佐明君开创不世伟业,就在于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对官场的诟病素来不少。或认为官场险恶,钩心斗角、尔虞我诈;或认为官场阴暗,黑幕重重、潜规则多。按照这样的逻辑,进入官场,无异于进入大染缸,难免被染黑,如果洁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