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桥所致冠状动脉迂曲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分析

来源 :华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Tsian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e,MB)所致冠状动脉迂曲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及狭窄程度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3月至2016年6月间疑似冠心病经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发现MB所致冠状动脉迂曲的88例患者资料作为实验组,即MB组,另选取同时期经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发现存在冠状动脉迂曲而无MB的88例患者资料作为对照组,即非MB组.观察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及不同程度的狭窄情况.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史、家族史及体重指数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MB组与非MB组冠状动脉整支、迂曲前段、迂曲段及迂曲后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的差异;比较MB组与非MB组冠状动脉迂曲前段、迂曲段及迂曲后段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差异;同时,根据MB的分型,进一步将MB组分为完全MB组与不完全MB组,比较两组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的差异.  结果:MB组整支冠状动脉(29.5%vs73.9%)、冠状动脉迂曲前段(23.9%vs47.7%)、迂曲段(3.4%vs17.0%)及迂曲后段(2.3%vs11.4%)冠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均低于非M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B组迂曲前段(17.0%vs37.5%)、迂曲段(2.3%vs13.6%)及迂曲后段(1.1%vs9.1%)轻度狭窄发生率均低于非M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B组迂曲前段(6.8%vs10.2%)、迂曲段(1.1%vs3.4%)及迂曲后段(1.1%vs2.2%)中重度狭窄发生率均低于非M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MB组冠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低于不完全MB组(18.4%vs3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与无心肌桥的患者相比较,存在心肌桥尤其是完全心肌桥所导致的冠状动脉迂曲者冠状动脉整支、迂曲前段、迂曲段及迂曲后段的冠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均较低.2与无心肌桥的患者相比较,存在心肌桥尤其是完全心肌桥所导致的冠状动脉迂曲者冠状动脉迂曲前段、迂曲段及迂曲后段的轻度、中重度狭窄发生率均较低.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