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鲁藏布江径流形成和演变规律的模型解析研究

来源 :清华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syh9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雅鲁藏布江地处青藏高原,是低纬高海拔寒区流域,其径流由融冰、融雪和降雨多种成分构成,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复杂,未来变化趋势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探究径流成分的形成机制和解析方法,揭示雅鲁藏布江流域气候变化条件下的径流变化规律,对科学开发利用水资源和水能资源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雅鲁藏布江径流形成和演变规律这一关键科学问题,构建了青藏高原东南部区域夏季融合降雨数据集,应用基于流量过程线的径流组成解析方法,构建了雅鲁藏布江分布式水文模型及参数集,更新了对雅鲁藏布江径流水源组成的认识,提出了一种对未来径流变化的综合评估方法,揭示了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的未来径流演变趋势。首先系统收集并整理了雅鲁藏布江流域多种目前可用的气象、水文及下垫面数据集,对流域内冰川在第一和第二次编目期间的变化及消融量进行了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年水量平衡方程评估了不同降水和蒸发数据集的精度,揭示了干流水文站控制流域1980-2004年最优水量平衡条件下的各组分水量。降水是径流变化模拟和预测的关键。整合气象和水利部门的监测站网数据和多源卫星降水产品,应用动态贝叶斯平均方法进行多源数据融合,构建了高质量的青藏高原东南区域夏季融合降雨数据集,揭示了数据集的统计特性、空间分布和水文模拟等方面的效果。该数据集填补了青藏高原区域高质量降雨数据的空白。径流形成规律是开展气候变化下径流演变研究的基础。应用基于流量过程线的径流组成解析方法,构建了基于径流组成解析率定方法的雅鲁藏布江水文模型及参数集,取得了对径流和积雪等多水文要素的良好模拟效果,基于模型解析更新了对雅鲁藏布江径流水源组成的认识。结果表明,雅鲁藏布江奴下水文站以上流域降雨径流占到总径流量的66.0%,约三分之二,融雪径流占比20.0%,融冰径流占比14.0%。在气候变化下流域径流预估方面,提出了综合区域气候模式、偏差校正和贝叶斯模型平均的未来径流演变预估研究方法,揭示了近未来时期(2020-2035年)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的径流演变趋势。在RCP4.5排放情景下孟加拉国Bahadurabad水文站、上游出口断面和中国奴下水文站的多年平均径流量分别变化6.8%,-0.4%和-4.1%,而对于RCP8.5排放情景来说,在三个位置处径流变化量分别是12.9%,13.1%和19.9%。
其他文献
超薄平面结构赋予二维原子晶体诸多优异与新颖的物理、化学性质,在电子器件、催化等领域呈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这类超薄晶体材料在厚度方向上仅有少数原子,其性质呈现出高度的结构依赖性,因而这类材料的结构表征对其性能调控与实用化至关重要。然而,超薄的特性使得这类材料在表征过程中易发生结构损伤。目前常用于表征二维材料物理结构的显微、光谱及光学等手段具有各自的局限性,尚缺乏可无损表征这类材料的普适性方法。除物理
绝大多数金属结构材料中含复相组织,其力学性能受各相的数量、形貌、分布、取向、大小等的影响。随着表征技术的进步,研究组织中细小沉淀相的晶体学形貌才成为可能,然而对大多数材料而言,目前相关知识都不完善。本工作系统地研究了高锰钢中先共析魏氏渗碳体的形貌、相变晶体学、界面迁移模式、表面浮凸效应,力图通过对该系统的研究,提高对化合物沉淀相形貌和相变晶体学的深入认识。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了渗
刺激响应性高分子是指在外界环境发生较小的改变时,在结构和性质上产生较大改变的材料,能够将化学或者生化信号转化成光、热、电或机械力信号,反之亦然。为了能够对生命体的奥秘实现更深入的研究,发展新型的智能生物材料和纳米技术、研究新型刺激响应性高分子材料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具有活性氧响应性的高分子材料尤为重要。活性氧物种,作为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一类活泼物种,与很多疾病的产生都息息相关。近年来,关于活性
聚合诱导自组装(PISA)是近年来高分子合成与自组装领域的重要前沿技术,它是在聚合反应制备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同时发生原位自组装。这种技术可以实现组装体高浓度、形貌可控的简单制备。然而,PISA的原理要求单体可溶而聚合物不溶。这极大地限制了PISA方法单体/溶剂体系的选择。为了拓展PISA单体/溶剂的选择范围,特别是水相体系的单体选择,本论文发展了基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聚合诱导自组装方法。通过形成主客
印度河流域是世界范围内第十二大流域,其中有47%的流域面积落在巴基斯坦境内。受干旱-半干旱气候类型的影响,巴基斯坦境内的农业灌溉和居民用水均极度依赖于印度河水系的供给。然而,由于当地水文气象观测数据获取有限,多数学者围绕印度河上游流域开展水文研究。为了探究印度河流域水文和气候的变化趋势及其关键驱动力,论文广泛收集地面监测资料,并与卫星/同化降水数据相结合,利用多种水文模型,对研究区内的径流变化及其
海岸线是陆地和海洋相互交汇的界线,受海平面变化、潮汐、波浪和风暴潮等影响而表现出强烈的动态特征。海岸线变化信息是监测海岸带地区多要素影响下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指示标志。过去的几十年,区域至全球尺度的海平面上升及其加速已经被广泛观测到。很多区域尺度的研究观测到海岸线在向陆地后退。海平面上升也可能增加海岸带地区的脆弱性。海岸线变化监测有助于进一步揭示海岸线变化的驱动力,有助于进行科学合理的海岸带管理和可
粘滑现象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地震研究领域将其作为地震发震机理的模拟。相关研究表明,发震断层内部的断层泥对断层摩擦性质起到了关键的控制作用,因此采用颗粒模拟断层研究粘滑事件过程中各种关键参数的变化,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地震的发震机理。本文采用实验室双直剪实验方法,重点研究颗粒模拟断层粘滑现象受法向应力、断层厚度、环境湿度、颗粒材料性质等物理量的影响,进而提出对颗粒模拟断层粘滑过程中微观机制认识的改进
海底滑坡是海洋环境中的滑坡并起着输移海底泥沙的作用。它会对海底光缆、海底管线、海上平台等基础设施造成极大破坏,甚至能诱发海啸,引起一系列次生灾害。海洋资源开发及频繁发生的极端天气增加了海底滑坡的风险,对生命及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海底滑坡的成灾机理、运动规律与数值模拟是海洋岩土工程领域的热点和难点研究课题。本文结合物理试验、理论分析、数值计算等方法,对海底滑坡开展系统研究:基于离心模型试验,研究高
水文集合预报可以给出预报量的统计分布,定量描述预报信息的不确定性。随着气象集合预报技术的发展,基于气象预报信息的水文集合预报,已经成为水文预报研究与应用的发展方向。根据气象预报地面验证的评估结果,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气象集合预报产品在中国区域具有较好的预报性能,但其在水文预报中的性能尚缺乏系统研究。论文基于ECMWF System 4气象集合预报产品构建了中长期径流预报系统,评估了
了解微生物之间以及微生物与环境之间如何交互是微生物生态学重要的研究课题。但是由于传统的基于实验室培养的研究方法的限制,生物学家对真实环境中微生物群落内部的交互了解甚少。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发展使得研究者可以通过分析微生物的基因序列来了解真实环境中微生物的组成和丰度,然后利用关联推断算法来帮助分析微生物群落中复杂的交互作用。然而测序数据产生过程和微生物交互的复杂性为关联推断算法的设计带来了一系列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