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内障是当今人类最常见的致盲眼病。而且由于人类平均寿命的不断延长。未来50年中,白内障致盲的问题将会更为突出。目前唯一有效的白内障治疗方法仍是手术摘除混浊的晶体并植入人工晶体,尽管这种手术可重建病人的视力,但现有的人工晶体尚不能完全取代人类晶体的全部功能,而且,手术本身有时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因此,寻找安全,有效的药物来延迟,防止或逆转白内障已成为现代眼科医生最大的挑战之一。 由于萘白内障与人类老年性白内障有许多相似之处,本研究选择了这一模型来研究其发病机理及能预防这种白内障的药物之作用机理,整个研究包括在体动物白内障模型和离体晶体培养两个水平的实验,在整体动物研究中,我们选用了两种有色素的大鼠和三种白化大鼠。经胃管灌注萘溶液(1.0g/kg/day)后,所有大鼠都发生了白内障。形态学上,晶体混浊的特点和发生速度在不同动物个体间非常相似。萘处理后一周左右,可先见到晶体皮质中出现水裂和放射状混浊,这些混浊条逐渐扩大并于三周左右融合,呈壳状包围在核的周围。使用半定量的‘六分制’萘白内障分级系统对各种系大鼠的晶体混浊所做的分析证明。有色大鼠和白化大鼠的白内障形成过程没有区别。生化研究表明,最早的变化是谷胱甘肽减少,然后是蛋白质-谷胱甘肽混合二硫键的明显增加,到三周时出现二硫键交联的晶体蛋白聚合物。晶体的Na+/K+-ATPase活性,3H-胆碱和86Rb的主动转运均未受到影响。提示晶体膜的功能未受损害,如果在萘处理的同时,给予醛糖还原酶抑制剂(Aldose Reductase Inhibitor,ARI),如此AL01576(10mg/kg/day),可完全防止上述的各种改变,其效果在有色大鼠和白化大鼠完全刻相同,这些结果表明,大鼠萘白内障的发生并不需要色素组织的参与,AL01576的预防作用也不是通过抑制酪氨酸酶而实现的。 在离体晶体培养研究中,新鲜大鼠晶体可在改良的TC-199培养液中存活一周以上仍保持透明。应用这一系统,我们分别检验了5种萘代谢物对晶体的作用,经过48小时的培养,所有这5种萘代谢物都引起了晶体的变化,但只有1,2-二氢萘二醇引起的改变与整体动物的萘白内障一样,也只有这些改变可被AL01576所预防。其它四种化合物,1-萘酚,2-萘酚,1,2-二羟萘和1,2-萘醌。所引起的变化与整体动物的萘白内障完全不同。也不能被AL01576所阻断,因此可以推断,萘在体内被代谢成几种中间产物,其中萘二醇可通过血-眼屏障进入房水和晶体。萘二醇在晶体中被进一步代谢产生1,2-萘醌和其它氧化物,这些产物能损伤晶体造成白内障,使用HPLC技术,在萘处理的大鼠晶体和房水中能测到相当高浓度的二氢萘二醇。为上述假设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利用体内,体外两种萘白内障模型,我们比较了几个醛糖还原酶抑制剂(ARI)对萘白内障的作用,螺旋海因类ARI中,两个作用很强的ARI(AL01576和AL04114)能完全阻止萘白内障的形成,另一个较弱的ARI,Sorbinil,只能部分地防止萘所引起的变化,与此相反。(非累)旋海因类ARI,Tolrestat,对萘白内障没有任何预防作用。为排除Tolrestat是因未能进入晶体所以没有作用的可能,这几个ARI经受了萘与半乳糖同时饲养所诱发的双重白内障模型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