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语言学视角下BBC纪录片《自然界的大事件》中的语言特色分析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zl8566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90年代,来自欧洲、美国和澳大利亚的语言学家们开始探索语言在影响越来越多不同群体和个人的生态热点和环境问题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人们越来越关注诸如全球变暖,污染等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生态纪录片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和关注。除了传递环境信息之外,生态纪录片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换句话说,生态纪录片在构建和谐世界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在这一点上,生态纪录片与生态语言学的核心思想相吻合。此外,生态纪录片里突出的生态特色和语言特色能对社会和人的思想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韩礼德指出,置信系统(信仰体系)深受语言的影响。他经常提到的“语言构建世界”也证明了这一点。但是世界也构建语言,语言和世界之间存在循环往复的影响,也可以说两者之间存在一种生态互动。鉴于生态纪录片对环境保护所做的贡献以及其对公众意识所产生的影响,本论文从生态语言学理论视角出发,将批评话语分析作为理论框架来分析BBC纪录片《自然界的大事件》中的生态特色和语言特色,借以促使人们对自己的语言系统进行反思,用语言去构建一个和谐共存的生态环境。  生态语言学是语言学领域里一个相对较新的交叉学科分支,它主要研究语言与环境的关系,注重语言与生态环境变化发展中的相互作用。此外,本论文还引入了批评话语分析的及物性作为本文的分析框架。依据这两个理论框架,本论文对BBC纪录片《自然界的大事件》中的生态特色和语言特色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经过认真详细的分析后,本论文围绕研究问题得出如下结论。  就批评话语分析而言,物质过程和关系/存在过程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过程类型,百分比分别为70.8%和24.5%。心理过程和言语过程仅占3%和1.7%。水生动物和陆生动物多为施动者,所占百分比较高,分别为31.6%和27.8%。而昆虫和植物在所有自然物体中所占百分比最低。动词和名词的重新词化以及现在时时态在BBC系列纪录片中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就生态语言学而言,BBC系列纪录片在以下几个方面与生态语言学的核心思想相契合。首先,在BBC纪录片中自然作为主题,自然物体被塑造成主动的和强有力的而不是无力的和边缘化的。BBC纪录片也使用了语言学家苟特利提出的能够体现现代生态思想的作格结构。  及物性在BBC纪录片中的频繁使用需要引起特别的关注。由于及物性将过程分为施动者、受动者和环境成分,有些生态语言学家认为及物系统不符合现代生态思想。然而本论文作者认为,对语言系统批评分析的目的不是去改变英语语言系统,而是用语言来构建以生物为中心的生态世界观。在BBC纪录片中,正是由于及物性的使用,动植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才能得以体现,以生物为中心的生态世界观才得以构建。  通过对BBC纪录片中的语言特色进行研究,本论文验证了生态语言学灵活性和适用性,拓宽了生态语言学的研究领域,进而探索语言在解决环境问题上的功能。此外,纪录片中所塑造的以生物为中心的生态价值观会逐渐地对人们的语言习惯产生影响,促进语言的深层生态化,以达到保护环境之目的。
其他文献
历史及其重建一直是托尼·莫里森小说的重要主题,这一点在《天堂》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本文采用元历史、女性主义以及文本细读法等多种批评理论,对《天堂》的多重历史叙述展
珍妮特·温特森(1959-)是一位当代英国作家,她迄今已出版20多部涵盖各种话题的作品,吸引了大批批评家针对她独特的写作手法,同性恋倾向以及后现代特征展开批评研究。温特森的
粉末活性炭负压投加系统在投炭前 ,启动风机从炭浆池向外抽气 ,使炭浆池内形成负压 ,投炭时 ,室内不产生粉尘。风机将含有大量炭尘的空气送入洗涤塔 ,用自来水洗涤炭尘后 ,清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珍贵遗产。元曲作为这些瑰宝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一直流传至今,并且深受人们的喜爱,其中不少已被译成外国语言,得到了外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