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谚语对比研究——以非同源为中心

来源 :大连海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san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任何语言都不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作为语言表现形式之一的谚语更是其民族文化的写照,同时也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智慧的结晶。其中蕴含着该民族固有的价值观和人生哲理。中国与日本隔海相望,在文化等诸方面都互相影响。众所周知,随着汉字和儒学传入日本,许多的中国谚语也随之传入,但是,通过查阅日语辞典及对日本人使用的谚语的调查来看,由日本人自己创所作的谚语仍然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因此,对于中日两国人民所使用的谚语,特别是中日非同源谚语,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本文对中日非同源谚语进行了研究。文章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章,明确了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对象、方法后,总结相关先行研究,并对本论文进行了明确的定位。迄今为止,关于谚语的研究多限于以表面形式为重点,只比较外观的异同以及对意义与语用的比较的论文,而对于中日同源与非同源谚语的研究还不多。因此,本文将从广义角度考查中日非同源谚语的比较研究。 第二章,对中日谚语分别与惯用句、成语和格言进行了区分,并对中日谚语的诞生和传承进行了阐述。 第三章,对中日同源谚语从发音、形式结构和语用方面,在传入日本后进行的改造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探讨了其变化的原因。并且,本文对中日非同源谚语从语源、发音、句子结构变化、语用论以及修辞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特别对中日谚语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做了对比研究。 第四章,总结了研究成果并得出结论。中日两国谚语在自然环境、宗教、思维习惯、世界观及心理认知的影响下,产生了各自与众不同的谚语。
其他文献
中国的翻译家研究(或曰翻译主体研究)相对于其他研究领域尤其是翻译研究领域而言,还有相当多的空白需要填补。同时,目前中国的翻译家大都在从事着英语作品汉译的工作,很少有从事
作为自然语言不可或缺的内在属性之一,模糊限制语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同时也是交际中的必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模糊限制语作为一个热点现象,也引发了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极
文学翻译有别于其它翻译,在于其翻译对象--文学的特殊本质。俄国形式主义文论认为,文学的本质特征是文学性,即那些使特定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作家通常使用精心设计的陌生化
新闻报道是以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好奇心为目的呈现事实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闻并不是真正的事件本身,而是对现实事件的一系列选择和转化的产物。作为一门科学,语言学已经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