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从叙事理论角度探讨沈从文小说自身的逻辑发展及其小说结构承载内容上的蕴涵。认为沈从文小说的叙事经历了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再到无意识的过程,由前期的叙事萌芽带来了内容上传统母题的更新,更引发了后期叙事的圆融和小说独特风格的形成。没有早期的叙事阐释就没有后期的叙事创作。
全文首先回顾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变化,在其演变过程中对理论应有的正确评价,一方面借鉴小说史的发展,另一方面辉映理论的进程。并引入西方叙事理论对中国现当代的冲击,以此定位该文研究的时代语境和此课题的意义。
上篇四个部分分别进入沈从文小说的情节结构、叙事节奏、叙事角度、叙事者探究。
第一节、定义两个概念:陌生化和断点,这两项都是形成结构特点的标志和途径,前者使期待视野发生转折,而后者是期待视野的终结。
第二节、节奏是衡量一篇小说可读感的重要指标,而早期小说过分强调内容上的铺叙,有拖沓冗长之感,只有少许的作品显示了叙述的狡黠,成为过渡期的承接。
第三节、叙述者的身份和叙述内容的关系是这一部分分析的重点。
第四节、叙事角度所带来的效应包括了认知、情感、价值取向和环境创造。同时又是这样一些效应对不同的角度起到了区分和稳固。
下篇同样以四个部分切入,不一样的只是递进的关系和衍变中的重心倾移。第一节、情节结构在这一时期有了更鲜明的特点,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控制读者的阅读感知,而是进入了深层叙事,出现了轴心故事的分裂、终结假说的诞生以及互文框架的出现。
第二节、节奏的强化。小说形成了特有的速度感,一方面左右阅读的感官,一方面优化内容的布局。
第三节、前期的叙述角进入后期,侧重在了视角叙述上。所谓的视角叙事,更强调观察的角度,深化叙事的力度。
第四节、象征成为一个探讨的专题,取决于在整体叙事中的地位及其作用。后期小说中,象征是一个特殊意象发展的极致,成为沈从文小说的奇葩。
结语:叙事并不是固守于一个模式,沈从文的小说从模式来看,又还原为无模式,其叙事成就创造了小说历史的新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