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试验到成熟——沈从文早期与成熟期小说叙事的承接与嬗变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718397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从叙事理论角度探讨沈从文小说自身的逻辑发展及其小说结构承载内容上的蕴涵。认为沈从文小说的叙事经历了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再到无意识的过程,由前期的叙事萌芽带来了内容上传统母题的更新,更引发了后期叙事的圆融和小说独特风格的形成。没有早期的叙事阐释就没有后期的叙事创作。 全文首先回顾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变化,在其演变过程中对理论应有的正确评价,一方面借鉴小说史的发展,另一方面辉映理论的进程。并引入西方叙事理论对中国现当代的冲击,以此定位该文研究的时代语境和此课题的意义。 上篇四个部分分别进入沈从文小说的情节结构、叙事节奏、叙事角度、叙事者探究。 第一节、定义两个概念:陌生化和断点,这两项都是形成结构特点的标志和途径,前者使期待视野发生转折,而后者是期待视野的终结。 第二节、节奏是衡量一篇小说可读感的重要指标,而早期小说过分强调内容上的铺叙,有拖沓冗长之感,只有少许的作品显示了叙述的狡黠,成为过渡期的承接。 第三节、叙述者的身份和叙述内容的关系是这一部分分析的重点。 第四节、叙事角度所带来的效应包括了认知、情感、价值取向和环境创造。同时又是这样一些效应对不同的角度起到了区分和稳固。 下篇同样以四个部分切入,不一样的只是递进的关系和衍变中的重心倾移。第一节、情节结构在这一时期有了更鲜明的特点,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控制读者的阅读感知,而是进入了深层叙事,出现了轴心故事的分裂、终结假说的诞生以及互文框架的出现。 第二节、节奏的强化。小说形成了特有的速度感,一方面左右阅读的感官,一方面优化内容的布局。 第三节、前期的叙述角进入后期,侧重在了视角叙述上。所谓的视角叙事,更强调观察的角度,深化叙事的力度。 第四节、象征成为一个探讨的专题,取决于在整体叙事中的地位及其作用。后期小说中,象征是一个特殊意象发展的极致,成为沈从文小说的奇葩。 结语:叙事并不是固守于一个模式,沈从文的小说从模式来看,又还原为无模式,其叙事成就创造了小说历史的新的高潮。
其他文献
刘震云成名于“新写实”,成熟于新世纪,2009年更凭借《一句顶一万句》荣获茅盾文学奖。刘震云作为当代有巨大影响力的作家,始终关注中国当下的社会生活,并注入自己的思考。区别于
本文旨在将萧红置放于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框架和文化哲学、现代伦理学和心理分析的理论框架中进行考察。以“自我”为中心范畴切入萧红的生命及其创作文本,通过对萧红的自
很多人自己测的血压值和医生测量的结果不一样,而且自己多次测量的结果也不同,那么到底该怎样测量呢?    ?茺坐位体位:通常所说的血压值应指坐位血压,而不是卧位或者立位。  ?茺服药前测量:平时服用降压药物的患者,应在晨起活动20分钟后,服用降压药物前测量。初次测量要量双侧:初次测量血压应测量两侧上肢,以较高一侧血压值为准。  ?茺多次测量要有间隔:如果血压值测量结果波动过大,可多次测量,并且要有一
20世纪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十八岁之前一直在法属殖民地印度支那长大,印度支那这一异国形象对于她是存留于记忆中的早年生活经历,其文学文本中关于“东方”的风景、风俗
Chelsea Williams等人提出了一种酸浸混合镍钴氢氧化物沉淀物(MHP)的新方法。采用此法,通过优先氧化,镍和锰留在固相,而大部分镍被溶解。介绍了有关的氧化反应热力学。温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