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单克隆抗体为核心建立的血清学方法操作简单、特异性好、灵敏度高,适用于田间样品的大量检测,因此被广泛地应用于植物病害的诊断、病害流行规律的分析、预测预报和抗病育种等方面。所以制备出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的单克隆抗体对农业的生产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水稻矮缩病毒(Rice dwarf virus, RDV)在水稻上引起水稻矮缩病;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 RBSDV)在水稻上引起水稻黑条矮缩病,在玉米上引起玉米粗缩病,还能在小麦上引起小麦绿矮病。目前这两种病毒病严重影响我国的粮食生产。本试验分别制备了抗RDV和RBSDV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ies, MAbs),并以单抗为核心建立了相应的血清学检测方法。(1)抗RDV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检测应用:用提纯的RDV病毒粒子免疫BALB/C小鼠,经细胞融合、筛选与克隆等杂交瘤细胞技术,获得3株能稳定传代并分泌抗RDV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1D11、6A8和9B2)。制备的三个抗RDV单抗具有特异性好、灵敏度高的特点,以它们为核心建立了检测RDV的Antigen-coated plate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ACP-ELISA)、 dot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dot-ELISA)和Immunocapture reverse transcripta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IC-RT-PCR)的血清学方法。灵敏度分析表明:ACP-ELISA、 dot-ELISA和IC-RT-PCR检测水稻病叶的灵敏度分别达到1:81,920,1:10,240和1:655,360(w/v, g/mL),而检测黑尾叶蝉的灵敏度分别达到1:25,600,1:6,400和1:3,276,800(头/L)。利用建立的血清学方法对从中国10个省份采集的878个水稻样品和531头黑尾叶蝉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发现RDV仅在云南省发生流行,云南水稻样品带毒率为30%,黑尾叶蝉带毒率为13.7%。(2)抗RBSDV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检测应用:用粗提纯的RBSDV病毒粒子免疫BALB/C小鼠,利用杂交瘤细胞技术最终获得3株能稳定传代并分泌抗RBSDV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5G5、12E10和18F10)。以制备的抗RBSDV单抗为核心建立检测RBSDV的ACP-ELISA和dot-ELISA两种血清学方法操作简单、准确性高、特异性好,能有效地区分在基因序列、病毒粒子形态、寄主范围、致病症状等多方面都有着高度相似性的RBSDV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 SRBSDV)。灵敏度分析表明:其中ACP-ELISA方法对水稻、玉米、小麦病叶以及灰飞虱中RBSDV的检测灵敏度分别可达1:20,480、1:81,920、1:10,240(w/v, g/mL)和1:19,200(头/μL)。而dot-ELISA方法对水稻、玉米和小麦病叶的检测灵敏度均能达到1:320(w/v, g/mL),对灰飞虱的灵敏度达到1:1,600(头/μL)。利用ACP-ELISA和dot-ELISA两种血清学方法对中国5个省份采集的915个植物样品和594头灰飞虱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浙江省、江苏省和山东省发生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