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变革—新中国十七年水墨人物画笔墨之变研究

来源 :中国艺术研究院 | 被引量 : 20次 | 上传用户:weilong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十七年是近现代美术史上一个特殊时期,是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这一阶段的美术历程。笔墨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既有传承又有创新。十七年水墨人物画笔墨之变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一个是内因,是艺术本体发展的需要,包括笔墨技法的革新需要和民族艺术发展的自律性作用;另一个是外因,外因又包括两方面,一是政治、政策对绘画创作主题和功能的干预,二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美术论争和美术教育对绘画的影响。新中国十七年水墨人物画是在世纪初“以写实改造中国画”和“素描是一切造型基础”的写实水墨人物画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它的特征是既有传承又有革新,很重要一点就是对文人画的扬弃,文人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要接受文化遗产,就不能绕开文人画笔墨这个议题。世纪初,以徐悲鸿为代表的“写实水墨人物画”一度表现出重素描、轻水墨的倾向,崇尚西方“科学”写实主义表现技法,忽视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笔墨传统,新中国建国初期,艺术创作宗旨是“为社会主义服务”,在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更注重内容和题材,“文人画”被认为是形式主义和封建文化残留而被边缘化。随着国家政策调整和中国画自身发展需要,绘画从普及转为提高,民族性绘画形式开始复苏,十七年水墨人物画最大价值在于向传统笔墨回归,这是对三四十年代水墨人物画的反思,反思写实水墨人物画在“中西融合”初期体现出的有意强化写实造型、削弱笔墨形式的倾向,十七年笔墨之变最大价值在于使水墨人物画笔墨扭转到立足民族本位上来,北方以中央美院为中心的画家群体,将“白描”这一传统中国画造型手段更好的与西方写实造型相融合,辅之以干笔皴擦,创造出一种苍劲、浑厚的笔墨效果,在南方,被称为“浙派人物画”的画家们,在致力于笔墨向民族化回归的过程中,将民族性写意花卉技法、书写性用笔运用到人物画上,笔墨效果酣畅淋漓。不管是南派还是北派,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将传统中国画“线性”特征强化,是对民族性笔墨技法的继承发展和文人画笔墨审美的回归。十七年水墨人物画笔墨之变的价值表现在传统文人画笔墨技法的回归和对三四十年代写实水墨人物画“重造型轻笔墨”的反思这两个方面。十七年笔墨之变的意义在于使水墨人物画在现实主义基础上,内容与形式、造型与笔墨达到更加融合的状态,从而以更加理性的态度对待“中西融合”。中国绘画要从传统形态走向现代化,必须是立足民族,对传统革新和扬弃,在传承中寻找创新之路。
其他文献
住房紧缺、房价过高、中低收入人口住房困难在大城市发展过程中表现尤为明显,住房问题不仅关系着民生,更关系着城市的健康发展。但在已批已建的公共住房中存在选址不合理、公
三维地层建模是地下空间数字化的一个关键步骤。基于钻孔数据的三维地层建模,通过人机交互方式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但这种方法有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建模涉及到大量的空间曲面
北京市商务局数据显示,1至5月,北京服务业新设外资企业495家,实际利用外资51.2亿美元,互联网信息领域利用外资增长明显,同比增长33%。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在疫情考验下保持
目的:比较两种试剂实验指标的一致性.方法:根据奥迪康AC900电解质分析仪的工作原理、性能要求、试剂成分等,配制A、B二种试剂,并在该仪器上与对比试剂对比应用.结果:两种试剂
本文主要讨论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木刻风景图像背后的权力关系问题。其理论的研究视角是风景政治,所依据的研究材料是1937年至1945年期间的延安木刻,以及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历
<正>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于2013年修订的《学术研究实施与报告和医学期刊编辑与发布的推荐规范》(http://www.icmje.org/recommendations/)提出学术研究报告涉及人体试验
“解构”的理念自20世纪60年代被法国的雅克·德里达提出后,作为后现代主义的重要理论在建筑设计和服装设计等现代设计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中平面设计也是其重要的延益范围。
介绍了以3种煤的沥青为原料并在不同的工艺条件下制备中间相沥青的实验方法,分析了中间相沥青的偏光显微结构,从而得出制备中间相沥青的适宜工艺条件,即以北京焦化厂的沥青为
我国现已将创新驱动与社会经济转型升级为国家战略,而创新设计更是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设计必须更加深刻地理解日趋复杂的设计对象和过程,这正是设计艺术学
目的:利用生药学特征性鉴别、主要有效成分含量测定及常规项目检查等一系列检测手段,对不同产地橘叶进行系统而深入的质量评价研究,制定橘叶规范化的质量控制标准和评价体系,确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