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城市内涝频繁发生,不但对居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同时也对日常出行与生活秩序造成了困扰。根据《中国水旱灾害公报》最新公开的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共有83座城市发生内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1615.47亿元。内蒙古自治区城市洪涝灾害也同样频繁,灾情严重。以呼和浩特市为例,2000年以来,2002、2008、2012、2013、2014、2015、2016、2018、2019年均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造成城市瘫痪,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洪涝灾害已成为我区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隐患,掌握城市内涝成因及其防灾对策研究迫在眉睫。本文以呼和浩特市区为研究区,通过历史内涝数据收集与实地调查,对其内涝成因进行分析,提出内涝灾害防灾对策与规划建议。首先,对研究区2010至2019年期间的内涝灾害进行材料收集与整理,获取了内涝灾害发生的次数及灾情程度。并且为了掌握内涝积水点的具体位置与积水范围,在2017至2019年期间对研究区进行实地调查,共计收集到了78处积水点的具体位置、内涝范围和发生频率等实际数据。通过对积水点时空特征分析发现,研究区内涝积水点的数量呈递增趋势,其中约39.8%的积水点重复一年以上发生积水现象,内涝灾害多发生于6~9月份期间,7月份发生的次数最多。在空间分布上,在城市中心地区积水点比较集中,不同行政区的积水点总数量顺序为赛罕区>回民区>新城区>玉泉区,其中37.1%的积水点位于下凹式立交桥或道路交叉口等地点,严重影响着研究区交通畅通问题。其次,在获取的积水点时空特征的基础上,采用相关性分析方法,从降水量、雨水管网、地形地貌、水系径流、下垫面等多方面因素分析了研究区内涝原因。在气象因素方面,对研究区近58年降雨量与暴雨数据分析发现,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暴雨日次数虽少但暴雨日降水量占总降水量比率较高,说明强降水是内涝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雨水管线方面,积水点越多或积水面积越大的区域呈现雨水管网的长度或流水量越少的趋势,因此,雨水管网条件不满足排水需求时,会加剧内涝。在地形因素方面,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叠加分析发现,90%以上的积水点位于低洼地点上,说明城市小型低洼地点为内涝积水创造条件,特别是铁路下方隧道、下凹式道路,都是内涝灾害的高发地段。在水系径流格局方面,研究区受到北部山区汇水影响,具有山洪潜在威胁。在城市下垫面因素方面,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绿地面积越大,或不透水面越小地方,积水点的个数和积水点面积都随之呈现降低的趋势。由此可见,该下底面要素,会改变城市的径流系数,为内涝灾害发生提供条件。最后,根据研究区的实际内涝情况和获得的内涝成因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78处易积水点的修复建议和雨水管网优化与增加支管铺设长度等具体方案。并从海绵城市建设角度,改建透水性铺装停车场站540753㎡,城市屋顶绿化3129.59公顷,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城市现有绿地进行下凹式绿地改造等具体规划方案。以上成果为研究区人民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安全保障,为我区城市内涝成因分析及其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