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声出版物演变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qdg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人类诞生起,声音就承载着传递信息、交流沟通、知识传播与文化传承的功能。随着声音复制技术的诞生,声音突破时间、空间局限,变得可复制、可存储、可远距离大范围传播。有声出版物产生后,突破了传统的口耳相传,阅读也不再仅有视觉阅读的单一形式,人与声音符号之间的互动交流,开创了有声出版物发展的新形式。本文旨在剖析我国有声出版物的演变过程,分析作为知识传播的有声出版物的发展特征及其在演变过程中对人与社会产生的影响,揭示我国有声出版物演变的动因及逻辑,探究我国有声出版物未来发展新路径。本文按照“载体技术→出版主体→功能迭新→演变动因→发展逻辑→理性探究”的框架,从以下两个角度分析论述我国有声出版物的演变:首先,依据科学技术发展的时间顺序,即机械技术时期、模拟技术时期和数字技术时期,剖析有声出版物载体技术、出版主体及有声出版物教育功能的演变过程,对我国有声出版物的演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探究与归纳、总结和比较,呈现我国有声出版物演变的历史图景与规律特征。其次,结合教育技术学和媒介环境学相关理论,依照“技术——环境——影响”的动态关系逻辑思路,分析有声出版物演变过程中技术、环境、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影响的缘由。在教育技术视角下,从人的多维感知入手,探究我国有声出版物未来发展的新路径。全文共分为六章。前三章为我国有声出版物演变的过程探究;第四章为我国有声出版物演变的动因;第五章为我国有声出版物演变的传播视角分析;第六章建构我国有声出版物未来发展的新路径。第一章我国有声出版物载体技术的演变。本章以声音复制、传播技术为核心,阐述有声出版物载体技术演变的过程和特征,以及在我国的应用和影响。从留声机诞生起,利用科学技术手段来记录、贮存和传输声音成为可能,声音信息不再依赖于人和人面对面的传递,而是借助科学技术呈现出可记录、可复制、可传播的新样态,有声出版物载体技术的使用经历了从小众化到大众化再到个性化的变化过程。第二章我国有声出版物特征与出版主体的转型。我国有声出版物的出版主体经历了两次重大转型,转型后的出版商和出版人为有声出版物的生产带来海量的扩容,有声出版物形态丰富。在现代有声出版物载体技术的支持下,有声出版主体开发和利用声音资源,将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的有声出版物资源整合,形成一个集语言、文学、教育、科学为一体的、生动有趣的开放型阅读环境,让阅读者能够更加主动地探索阅读兴趣,提高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第三章我国有声出版物功能的迭新。从机械技术时期单一的音乐戏曲类有声出版物给人们带来的娱乐教育功能,到模拟技术时期有声出版物的丰富对学校教育、继续教育带来的推动,再到数字技术时期有声出版物的海量收听及收听途径的多元化、个性化,全方位满足了人的教育发展需求。有声出版物在信息传播、情感传递、思想交流、消除知识鸿沟,促进阅读效果,推动全民文化素养的提高和社会文明的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终身学习的实现提供了可能。第四章我国有声出版物演变的动因。我国有声出版物的发展演变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声音艺术表现力的影响、听觉文化的回归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这些是我国有声出版物演变的动因。技术上的优势和先进,使有声出版物的载体技术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特征,这是我国有声出版物演变的决定性因素;声音的艺术表现以其强烈的情感性、伴随性和艺术可感性,激发了有声出版物的吸引力,使人与之交流互动;听觉文化的回归重塑人的听觉审美,想象空间的留白与耳语式的娓娓道来,让人重新回归部落化生活空间,享受“围炉谈话”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社会环境的变化、全民阅读氛围的兴起,推动了有声出版物的健康持续发展。第五章有声出版物演变的传播视角分析。本章依据教育技术学和媒介环境学的相关理论,以教育技术学关注的“媒体技术——学习环境——学习者”,结合媒介环境学所关注的“媒介技术——媒介环境——人与社会”为研究思路,从技术、环境、人三方面对我国有声出版物演变的缘由进行探索。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有声出版物媒介技术呈现出人性化趋势;有声出版物传播环境经历了从原生口语时期到次生口语时期,线下单向传播到线上双向传播的两次变化;有声出版物受众范围从精英式的少数人扩展到平民式的大众化,收听注意力和习惯随之变革。第六章我国有声出版物未来发展新路径。以教育技术学为视角,以人的听觉感知为基础,融合视觉感知及多感知感官系统,从媒体技术、阅读环境、阅读资源和有声出版物应用四个方面建构多维有声出版物发展新路径。在面对声音复制技术对有声出版物的冲击和声音符号对文本意义传递的干扰时,以“阅听合一”、“以听为读”的态度去面对,将声音、技术和文本彼此融合,相互促进。随着5G技术时代的来临,有声出版物将会更加深入各个场景,为阅读者带来更加智能化的阅读环境。本文认为我国有声出版物的演变是在科学教育技术发展引领下的演变;阅读者需求和环境变化是我国有声出版物演变的动因;从未来发展上看,多维有声出版物将是我国有声出版物未来发展的新形式。
其他文献
本文从著作权法律关系的基本构成要素,即主体、客体、内容三个方面,探讨了2001年新修订的著作权法对网络环境下版权问题的规制及其存在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传统的硅钢卷生产是由连铸坯通过再加热到1400℃而生产取向硅钢,经传统热轧成卷,再下一部工序经过退火及冷轧工艺达到所需产品的机械和电磁特性。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CSP设备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70, HSP70)、突触融合蛋白1(syntaxin1, SYX1)在哮喘病理生理过程中表达的变化及二者的相互作用;同时探讨地塞米松(Dexamethason,DXM)对哮喘
特种设备具有在危险条件下运行的特点,全方位应用于人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捷。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特种设备的数量也在逐年递增,特种特备安全
目的:探讨静注艾司洛尔预防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不良反应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精神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均给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照组在治疗
目的:探讨CPhGs脂质体对HSC-T6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抗HF的相关分子机制。方法:1)MTT法检测不同时间、不同浓度HSC-T6的增殖抑制作用,选取29.45、14.72、7.36mg·L-1的CPhGs脂质体,经rrPDGF-BB刺激后,分别在加药后24、48、72h后通过MTT法检测,计算抑制率;2)HSC-T6凋亡率的检测:分别用29.45、14.72、7.36mg·L-1 浓度的 C
车道保持和换道是车辆驾驶中的两种常见驾驶行为。研究车道保持行为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控制车辆的行驶方向,使车辆自动行驶在当前车道上,进而减轻驾驶员的操纵负担,提高驾驶安全性与舒适性。而研究换道行为的目的在于使车辆在具体驾驶场景中(特别是当车流量较大且出现频繁换道时)能够合理有序的做出换道决策和换道执行,从而舒缓交通流运行状态,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交通拥堵。智能车与传统汽车的不同之处在于其
随着科技的发展,外围文化过度输入,导致地域民俗文化在不经意间消逝,民俗文化的"文艺复兴"迫在眉睫。然而在复兴地域民俗文化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破坏性的开发、不正确
目的研究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对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ratpulmonary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RPMVEC)中小窝蛋白-1(caveolin-1,Cav-1)mRNA表达的影响,观察蛋白
【目的】本研究在国内外医疗服务绩效考核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于精细化管理,界定三级综合公立医院产科绩效考核概念框架,构建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三级综合公立医院产科绩效考核体系,并利用该体系进行产科绩效考核实证研究,针对其绩效面临的问题提出改进策略。通过上述研究,针对性提出我国产科绩效考核工作提升策略,为我国产科绩效考核以及医疗服务质量改进提供参考。【方法】1.定性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利用Pub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