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山水画写生则是山水画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研究生阶段重要的课程之一。山水画写生中的“取舍”其本质是表现绘画者对大自然外部世界的体察和对内心世界的关照,把真实的山山水水通过水墨形式表现出来,体现画家的笔墨语言特征和自我意识。画家本于自我的审美观念,以“本我”为主导,进行审美活动,用精湛的笔墨语言作的为造型手段,不断丰富和完善山水画艺术语言及其表现形式,“取舍”在这个过程中不可或缺。本文从这个视角出发,以写生中的“取舍”视角对近现代不同类型山水画写生作品展开研究,通过对黄宾虹、陆俨少、李可染等大家和黄独峰、张复兴、黄格胜、白晓军、肖舜之、徐家珏、陈兵等老师写生作品审美特质及山水画笔墨的表现开展研究,深入挖掘其作品如何在“取舍”中“去伪存真”的表达对自然的感受,运用不同的笔墨形式表现出客观物象的本质特征,体味作品中蕴含的艺术风格及其精神内涵。论文第一章主要论述了中国山水画章法中“取舍”与写生的关系。首先对山水画写生进行概述,阐述其内涵和特点。接着阐述山水画写生中“取舍”的内涵与重要性,以“六法论”为理论基础,写生在“六法论”中对应的是“应物象形”,“取舍”对应的是“经营位置”,论述他们在山水画学习中的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取舍”在山水画写生中对于绘画者笔墨运用和绘画风格的表现有关键性作用,也是为画面的“气韵生动”做铺垫作用,这理论基础中所蕴含的哲学、美学、人文内涵为我们山水画的学习指明了方向。论文第二章主要论述了中国山水画写生中“取舍”的基本要素和法则。在第一节中写了山水画写生“取舍”的基本要素,阐述“山”与“水”的关系,还有面对大自然,自然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内在关系。运用哲学的观点阐述在写生与“取舍”中如何使主观与客观融为一体。山水画写生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自我情怀的表达。在第二节中分别从写生中观察、体悟、表现的“取舍”上介绍中国山水画写生中“取舍”的基本法则。这一章是从中国山水画写生中的一些规律进行总结,对写生中“取舍”规律从各个角度进行阐述,目的在于找到中国山水画写生中“取舍”的规律与方法,在写生中能够更好的运用“取舍”表达绘画者山水画中的内涵与意境,在理论的基础上,为接下来作品分析和自己学习的体会和心得做铺垫。论文第三章是全文论述的重点,主要谈近代山水画大师和我的老师们在山水画写生中如何进行“取舍”的艺术处理,又是怎样继承与创新注重笔墨语言的表现。在第一节中传统类型的山水画写生作品,例如黄宾虹、陆俨少、张复兴、白晓军、徐家珏等画家山水画师法自然与“取舍”,艺术语言的形成以及山水画作品中意境的表达。第二节是分析中西结合类型山水画作品中“取舍”的运用,李可染、黄格胜、白晓军、肖舜之等一批具有鲜明特点写生作品展现在我们眼前,他们艺术风格的形成不仅是在继承传统和感悟自然的过程中汲取养分,更是依托于笔墨语言来实现的。通过前面两种写生绘画作品分析,笔者不仅领会到各地域画家写生“取舍”表达的多样性和笔墨表现的丰富性,也从山水画的精神内涵以及笔墨所传递的民族文化本质,指引我们更好的把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去继承和发扬光大。论文第四章同样也是论文的创新点及重点,主要论述山水画写生对笔者的影响。通过前面分析前辈所提出的写生理论入手,阐述了师法自然中“取舍”的重要性,并结合我的写生与创作作品例证论述了山水画对景写生中“取舍”的形式与意义。在研究生阶段,写生实践是在校期间花费时间较多的一门课程,通过不同地域的考察与写生,既体验了生活又增长了画艺,论文中对于山水画写生中如何选景,如何通过取舍、搬移等观察方法作了详细的说明,对笔者研究生期间的山水画创作有极大的促进和启发作用,受益匪浅。同时也是笔者在山水画学习中对画面的水墨处理上的一点体会和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