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桩-网复合地基是一种处理和加固软弱地基的有效方法,通过桩、网、褥垫层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承担荷载,能有效解决软弱地基上修建高速铁路所面临的工后沉降控制和路基稳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桩-网复合地基是一种处理和加固软弱地基的有效方法,通过桩、网、褥垫层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承担荷载,能有效解决软弱地基上修建高速铁路所面临的工后沉降控制和路基稳定性两大技术难题。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室内试验、现场试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铁路客运专线路基中桩-网复合地基的工作性状和加固效果进行理论探索和工程实践分析,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根据现场地质条件和设计方案,合理选择监测断面,制定了科学的监测方案,全面监测桩-网复合地基中地基沉降、剖面沉降、水平位移、土压力及桩-土应力比、桩顶应力、土工格栅应变等的发展规律。(2)对现场3个监测断面填筑期和预压期(共计216天)的监测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其填筑高度为H=6.2m。结果表明:①地基沉降随填筑高度的增加而增加,预压152天后沉降基本稳定。实测地基最大沉降值为12.92mm~13.79mm。②坡脚水平位移随深度增加而减小,实测水平位移值的变化范围为29mm~74.8mm,最大水平位移出现在地表以下1.5m~2m,且地表以下10 m及以下深度处,基本没有水平位移发生。③填筑期间桩-土应力比随填土高度增加而变大,变化范围为1.6~5.4;填土结束以后桩-土应力比逐渐趋于稳定,变化范围为4.4~6.2。上述结果验证了采用桩-网复合地基控制地基沉降的有效性。(3)根据等效面积置换率原则进行平面应变处理,将桩体转化为沿线路纵向无限长的墙体,通过设置无厚度界面单元模拟桩和土工格栅与土体之间的接触作用,采用岩土工程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桩-网复合地基进行有限元模拟。(4)将现场监测结果与有限元模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地基沉降、水平位移、桩-土应力比、桩顶轴力、土工格栅拉力等的实测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变化规律一致,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5)采用上述有限元模型,分别改变褥垫层厚度、褥垫层弹性模量、桩间土弹性模量、桩间距等参数,研究上述因素对桩-网复合地基沉降、桩-土应力比、桩身轴力以及土工格栅拉力的影响规律和影响程度。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很多大型民用建筑如商场、仓库、工业厂房等都需要采用大跨屋面结构。而传统的屋面板由于跨度小、混凝土强度低等一些缺点,已无法满足发展的需要
复合地基已经广泛应用于多种地质条件下的各种建筑工程中,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到目前为止,其相关的计算理论和设计方法还不严谨,复合地基沉降计算理论远远落
随着城市的持续发展,城市地下空间也在不断得到开发和利用,对既有建筑物进行地下加层,是扩大其使用面积和增加其使用功能的一种有效手段。与建筑物上部加层改造相比,地下加层
利用空化效应降解废水是一种无需额外添加药剂的技术,符合绿色环保的环境理念,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对该技术降解废水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此外空化效应降解废水的机理尚未明了,这为该水处理技术产业化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主要针对水力空化效应降解废水的影响因素展开一系列试验研究,为其在废水降解工程的推广应用及水力空化反应器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本文首先选用自主研发的圆形孔口多孔板水力空化反应器,进行
二十一世纪是人类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的世纪,现代化的大都市走立体化开发之路,加强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据北京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方案,到2020年全市
降雨是影响滑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降雨期间坡内地下水位上升,坡体会经历非饱和到饱和,再由饱和到非饱和的干湿循环变化过程,坡体的基质吸力和暂态孔隙水压力会随着降雨过程和时间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同时,在滑坡采用抗滑桩、挡墙及排水等工程防治后,滑带土的性质是得到改善还是恶化?抗滑结构的设置是否会影响到滑坡体的自然排水通道、导致坡体地下水位的抬升从而影响滑坡防治效果?本文以鹰厦线K290滑坡为研究主线,
建筑结构受撞击破坏近年来屡有发生,越来越受到工程界的重视。钢管混凝土是在钢管中填充混凝土而形成的结构,这种组合结构在撞击下损伤和破坏问题的研究属塑性动力学范畴。由
自“9.11”事件以来,接连不断的爆炸恐怖袭击事件严重地影响了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为了研究内部爆炸时结构的动力响应,首先需要确定爆炸冲击荷载的分布,因此,研究
随着大地震的频繁发生,桥墩作为桥梁抗震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其抗震性能受到广泛的关注,各国均形成了各自的抗震设计规范系统。我国针对公路和铁路桥梁分别制定了相应的规范,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