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对比动态增强MRI(DCE)和扩散加权成像(DWI)判定子宫内膜癌宫颈间质浸润时的价值,分析影响不同成像序列宫颈间质浸润判定的病变及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02月-2017年0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手术确诊25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1~2周盆腔MRI检查的图像,由两位影像科医师在未知术后病理结果的前提下,分别对子宫内膜癌在DWI和DCE序列联合常规T2WI序列下判定患者有无存在宫颈间质浸润,并分析及记录图像上影响宫颈间质浸润判定的因素或病变,并将判定及分析结果记录下来,与术后FIGO病理分期结果及宫颈间质浸润情况进行对比,采用实验统计学方法,计算两者评价有无宫颈间质浸润的敏感性、特异性、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及准确性,对两位医师对宫颈间质浸润判断的结果的一致性分析采用Kappa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当0.00≤K<0.40认为一致性较差,0.40≤K≤0.70表明一致性较好,K>0.70表明有非常好的一致性),之后判断两者之间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进而比较两者对于子宫内膜癌宫颈间质浸润判定的诊断价值。影响两位医师进行宫颈间质判定的病变及因素,如宫颈粘液囊肿、宫颈管扩张、宫颈肌瘤伴变性及子宫峡部受累的分析,采取Fisher’s确切概率法,当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通过计算及分析,医师1在DCE联合T2WI下判断宫颈间质浸润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为77.8%、94.2%、92.4%、61.8%、97.2%,在DWI联合T2WI下判断宫颈间质浸润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6.7%、93.3%、90.4%、54.5%、95.9%;医师2在DCE联合T2WI下判断宫颈间质浸润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为85.2%、93.3%、92.4%、60.5%、98.1%,在DWI联合T2WI下判断宫颈间质浸润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1.5%、90.5%、89.6%、51.2%、97.6%。对两位医师对宫颈间质浸润判断的结果的一致性分析采用Kappa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两位医师在DCE联合T2WI和DWI联合T2WI判定宫颈间质浸润的结果具有良好的观察者一致性(K>0.70)。统计分析结果表明,DCE联合T2WI序列对于判定子宫内膜癌宫颈间质浸润的准确性、敏感性及特异性高于DWI联合T2WI序列,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粘液囊肿、宫颈管扩张、宫颈肌瘤伴变性对DCE联合T2WI及DWI联合T2WI下子宫内膜癌宫颈间质浸润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子宫峡部受累是影响DWI联合T2WI判定内膜癌宫颈间质浸润的主要因素。 结论: MRI动态增强成像联合常规T2WI序列对判定子宫内膜癌宫颈间质浸润价值优于扩散加权成像,子宫峡部受累是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宫颈间质浸润判定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