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IPCC第五次报告指出,气候变化已遍及全球各区域。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和人群健康产生了一系列重大影响,包括传染病的流行和传播。手足口病(Hand,food and mouth disease,HFMD)作为一种常见的肠道病毒感染性传染病,近年来已经成为很多国家高发的传染病之一。因此,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研究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气候变化对手足口病健康风险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2012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逐日测站气温资料和手足口病逐日就诊人数资料,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考虑1-35天的滞后效应,研究上海地区气温对手足口病的影响;同时在上海平均气温升高2°C和4°C阈值时,研究1-14天的滞后效应和极端气温的影响;并利用CMIP5的9个模式资料,对不同气候情景(RCP4.5和RCP8.5)下,预估未来2031-2050年、2051-2070年、2071-2090年气候变化对手足口病健康风险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上海地区平均气温与手足口病就诊人数年变化都呈现单峰型,高峰值都出现在夏季,低谷出现在冬季。平均气温与手足口病就诊人数呈正相关关系。上海地区气温-手足口病的暴露反应曲线显示最适气温区间为16-18°C。(2)气温对手足口病就诊人数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与累积效应。低温存在不足1周的急性影响,而高温的滞后效应则长达21日,滞后影响最大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出现在滞后0日(-5.5°C),为1.318(95%CI:0.896-1.937),累积效应长达35日,最大值出现在滞后14日(29.4°C),为2.205(95%CI:1.939-2.508)。极端低温的滞后相对危险度略大于极端高温,但持续时间不足1周。(3)上海地区平均气温升高2°C和4°C阈值时,气温对手足口病的影响集中在滞后前两日的30°C以上以及滞后3-5日的10°C以下气温区间内。两种升温阈值下,高温对手足口病产生的影响更显著,气温越高,影响越大,而低温的影响不明显。在两种阈值下,极端高温(P99)对手足口病的健康风险累积效应最大且持续时间最长。整体而言,气温升高2°C阈值下最大滞后与累积效应均大于升高4°C,但相反的,极端气温的最大效应均小于升高4°C时。(4)RCP4.5和RCP8.5气候情景下气温和手足口病的暴露反应关系均呈倒“U”型,随着气温上升,影响先增后减。平均气温与手足口病就诊人数在RCP8.5情景较多。在2031-2090年,滞后0日时气温的最大影响集中在23°C-26°C内,2031-2050年气温对手足口病的健康风险最大,RCP4.5情景下为1.252(95%CI:1.179-1.330),RCP8.5情景下为1.195(95%CI:1.131-1.262)。两种情景下,极端低温的滞后效应略大于极端高温,但未存在正面的累积影响。但健康效应依旧在2031-2050年最大,2071-2090年最小。RCP4.5情景的滞后与累积效应都要大于RCP8.5情景,但RCP4.5情景下极端低温的滞后效应小于RCP8.5情景,极端高温的滞后效应则大于RCP8.5情景。(5)对比气温对手足口病的影响发现,近几年(2012-2016)气温对手足口病的影响健康风险最大,滞后RR为1.318(95%CI:0.896-1.937),累积RR为2.205(95%CI:1.939-2.508),极端低温的影响也是如此,RR为1.067(95%CI:0.963-1.182);极端高温的影响则在平均气温升高4°C阈值时最大,滞后RR为1.105(95%CI:1.074-1.138),累积RR为1.123(95%CI:1.089-1.159)。气温与极端低温的影响在平均气温低时反而大,极端高温的影响在平均气温高时大。说明气候变化对手足口病有一定的影响,存在较大健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