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耕地是国家或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的物质基础,耕地的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及生态安全,直接影响粮食的生产、供应安全。粮食安全与生态环境逐渐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及社会的广泛关注,发展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农业,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保护耕地的数量和质量,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成为解决当今粮食安全的重点。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生产基地,在国家粮食安全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在耕地面积、土壤条件、机械化水平、粮食商品率等方面具备粮食生产的优势,但生产成本高、农产品竞争力弱、基础设施不配套、产业化水平低等方面一直是农业发展的瓶颈。黑龙江省北部小兴安岭典型区域受到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基础设施、生产技术等综合因素的影响,粮食综合生产水平相对其它地区落后。农业生产作为该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耕地地力及生产潜力分析,探明该区域的耕地土壤养分状况、特征、变化规律及粮食生产潜力,对于种植业结构调整、科学管理农业生产、稳定粮食增长及粮食安全相关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结合黑龙江省耕地地力评价项目,针对小兴安岭北麓典型区域耕地进行采样调查,综合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统计学、模糊数学理论、特尔斐法-层次分析法等建立研究区域耕地资源属性及空间数据库,分析第二次土壤普查以后30年间耕地土壤肥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平均含量分别下降了41.7%、28.7%、40.7%,有效磷平均含量上升了64.6%,土壤pH有所下降。用累积曲线法把该区域的耕地划分为5个等级:一等地面积为26842hm2,占全区域总面积的8%;二等地面积为77375.13hm2,占全区域总面积的23.2%;三等地面积为102343.5hm2,占全区域总面积的30.6%;四等地面积为84168.49hm2,占全区域总面积的25.2%;五等地面积为43321.3hm2,占全区域总面积的13%;可根据不同地力等级及土类分布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耕地利用、项目设置及种植业结构调整。应用耕地地力综合指数法进行耕地生产潜力分析,高产区、中高产区占总面积31.2%,粮食生产潜力(GPP)占总产能的42.5%;而中低产区占总面积68.8%,粮食生产潜力(GPP)占总产能57.5%;小兴安岭区域受气候、地形等因素限制,农业生产相对滞后,应加大此区域的重视力度,经中低产田改造、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后,成为粮食增产的潜力区域。本研究结果表明,在过去的30年间,因耕地利用不合理及粗放式的生产方式导致当地耕地土壤理化性状变劣、养分供应失衡。因此,为提高小兴安岭地区耕地利用效率和耕地生产潜能,应加强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调整与优化,逐步建立合理、高效、稳定的系统及应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