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模式和供氮水平对水稻氮素利用率与土壤氮素供应能力及其流失风险的影响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k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稻田生态系统中,水分和氮素是水稻生长过程中最重要和最活跃的两大肥力因子,同时也是人为调控最为频繁、力度最大的作物生长环境因子。充分发挥水氮耦合效应可以提高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并减少因氮素流失带来的环境风险。本文以Ⅱ优838为材料,湖北潮土为供试土壤,通过2轮稻麦连作柱栽试验研究了2种灌溉模式(FW:土表淹水3cm;CW:保持土壤湿润但土表不积水)和4个氮肥水平[N0,N1(N 126.0 kg/hm2),N2(N 157.5kg/hm2),N3(N 210.0kg/hm2)]
其他文献
稻鸭共育技术是亚洲包括我国水稻主要生产国家大力组织推广的生态农业的一种方式,可使稻田生态系统中诸多有益生物有更好的生存环境,不断促进稻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发展。稻鸭共育技术可使稻田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和有机质等土壤营养含量及微生物量均有所增加,达到较好的土壤培肥效果,提高了土壤肥力,且土壤容重有所改变,土壤结构有效改善,土壤物理性能转好,使稻田土壤环境向良性发展;并且有利于增加水稻产量,水稻和鸭肉的
针对我国北方石灰性土壤上花生缺铁黄化症,研究引起花生缺铁黄化症的原因,提出解决花生黄化症的技术措施,是我国花生高产稳产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以花生(Arachis hypogaea Linn.)小白沙为试验材料,采用液培和盆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外源NO对缺铁胁迫下花生生理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并探讨了外源NO缓解花生缺铁黄化症的生理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缺铁花生植株表现出明显的
本论文以长期定位施肥土壤有机质为研究对象,采用光谱学方法表征其与金属铝离子相互作用,该研究有助于我们对土壤碳库的深入了解与认识。文中通过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和一维红外
近年来磷肥施用量逐渐增加,土壤磷素逐年积累,磷素的流失所引起的水体环境污染问题也备受关注。三峡水库建成后在库区周边形成落差30m的消落带,由于消落带土壤受到周期性的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