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及脉搏波速度测定系统观察高血压患者与同年龄段正常血压的健康人动脉弹性功能的差异2.分析比较单点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与传统两点脉搏波传导速度(PWV)3.观察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变化,分析IMT与相关动脉弹性指标关系4.观察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干预作用方法高血压组70例,平均年龄为55.47±9.89岁;对照组30例,平均年龄为53.90±8.88岁,两组研究对象均无糖脂代谢紊乱及心脑血管合并症,年龄、性别等构成两组无明显差异。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脉搏波速度测定系统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弹性功能进行评估,包括压力应变弹性系数( Ep)、僵硬系数(β)、反射波增强指数(AI)、动脉顺应性(AC)、单点脉搏波传导速度( PWVβ)及两点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同时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高血压组再随机地分为安慰剂组(35例)和阿托伐他汀组(35例),安慰剂组给予氨氯地平+安慰剂,阿托伐他汀组给予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治疗6个月。于3个月、6个月复查上述指标,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1.高血压组(试验前) SBP、DBP、PP、IMT、Ep、β、AI、PWVβ与PWV各项指标均值都比对照组高,动脉顺应性AC低于对照组,并且这些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所有P值均小于0.05)。2.颈动脉IMT与各动脉弹性指数存在明显相关。3.各组PWVβ均较传统的PWV值低,但二者相关性良好。4.安慰剂组治疗3个月肱动脉收缩压、舒张压、脉压、IMT及各动脉弹性指标均无显著改变,治疗6个月SBP、DBP、β及PWVβ与治疗前相比较有明显降低,这些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阿托伐他汀组治疗3个月除PP和PWVβ差异有显著改变(P值均小于0.05),其余指标无显著改变;阿托伐他汀组治疗6个月SBP、DBP、PP、IMT、Ep、β、AI、PWVβ及PWV各项指标均值都比治疗前明显降低,动脉顺应性AC明显高于治疗前,并且这些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所有P值均小于0.05)。治疗6个月与安慰剂组相比较,阿托伐他汀组SBP、DBP、PP、IMT、Ep、β、AI、PWVβ及PWV各项指标均值降低幅度更大,AC增大更明显,其中SBP、PP、Ep、PWVβ及PWV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结论1.高血压患者动脉弹性功能明显比血压水平正常的同年龄人群差,动脉硬度大。2.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及脉搏波速度测定系统能方便、快捷、无创评价动脉功能的早期变化。3.单点脉搏波传导速度与传统两点脉搏波传导速度相关性良好。4.与血压水平正常的同年龄人相比,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明显增厚,且IMT与各相关动脉弹性指标明显相关。5.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改善动脉硬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