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北在近代遭受了多次天灾人祸的肆虐,尤其是抗战胜利以后,从1946年6月国民党向苏北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到1949年4月渡江战役结束,国共两党为争夺这一战略要地,在此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在这三年里,苏北战火遍野,社会动荡不安,再加上连年灾荒,以致经济凋敝,人口流亡,人民处于极度痛苦之中。同时国共为夺取当地的战略资源,安抚各自后方,都比较重视救济灾荒。尽管存在种种弊病,1946年到1949年苏北的灾荒救济仍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通过发放赈济款物、开展灾民医疗、实行工赈等措施,部分地缓解了灾情。但由于双方出发点和政策执行的差异,加上解放区土改彻底,策略有效,共产党最终控制了这块战略要地。而在残酷政治斗争的严重影响下,救济活动只能从属于特定的政治目的,并不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因战争加重的农民负担也制约着救济的实施,进一步恶化了当地人民的生存状况。这样,苏北的天灾、斗争和民生三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奇特的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