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西方古希腊罗马时期培养身心和谐的智者到近现代的理性人,从中国古代培养治国臣民到近代“中西合璧”的人才,教育目的内容随着社会发展而在演变,这是中西共同的人性追求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即培养和谐人是教育永恒的追求。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才使教育科学有了科学的方法论,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科学地揭示教育目的社会性,并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提供出了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观。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观的包含着培养“和谐人”的教育思想,它是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2006年10月,我党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是党中央立足国际国内发展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它不仅体现的是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更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要求的教育目的才具有进步性,才能在实践中产生巨大的效果,“和谐”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的应有之义,因为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理论基础。但是,当前学校实践中,却因为“五育”“不交”、教育价值理性的偏“虚”和知识教育的偏“盛”等原因,造成国家教育目的被架空,培养的人才呈现“不和谐”的发展态势。据此,本研究再次提出培养和谐人。人具有多维关系的本质且具有建立全面关系的能力,学校教育就应该给予正确思想指导,帮助人关系总和体本质的完整发展,并形成良好习惯的行动。已有研究显示:宇与宙二元分离,造成和谐人外延认识的不足;时间维度和谐的忽视,造成和谐人动态性认识不足;研究范式“一元化”,造成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运用不足。虽然《周易》阴阳和合观历史悠久,但是它仍然具有现存性,它包含的“生生”观、“穷变”观、“对应”观与今天学校人才培养中的科学观、发展观、竞争观之间具有“阴阳互补”的关系。以“生生”为特色的总体宇宙观将培养对象置于广阔的多维的实践关系中,以“阴阳和合”的理念与原则深入领会“关系调和”对达成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这是本论文的研究视点。阴阳和合强调“天人一体”思维,强调事物对偶面的互依、互补和转化,强调“时中”等的方法论,有利于坚守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更好的促使教育目的的实现回归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培养正道。本研究五个章节,主要是研究两个问题:一是学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和谐人”?二是学校怎样培养“和谐人”?在“和谐人”的界定上,在已有研究和相似概念内涵辨析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和谐人是指德、智、体、美、劳协调发展,且具有“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与“厚德载物”的宽阔胸襟的人。和谐人的外延包括教育资源、空间和时间等三维度九个向度。其中教育资源维度包括知识资源、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三个向度;空间维度包括自然空间、社会空间和自身空间三个向度;时间维度包括生物时间、社会时间和心理时间三个向度。他的特点在于多种发展方面的建立及其关系调合中得到全面的发展,他关注的是人作为类存在的关系的复杂性,价值在于复杂关系的调和,人的类性质的突出。“关系调合”是和谐人的基础,在关系中确定自己的地位和价值是和谐人存在的意义。《周易》阴阳和合观“贵和重生”,学校和谐人培养必要发挥要素“和”的协力、重视“趣时”的变力和促进生命的创力。学校教育责任主体要把受教育者置身全面的关系网络中,有计划、有步骤的给予正确思想指导,帮助受教育与空间、与时间、与教育资源建立完整的联系,并使其按照正确的思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路径为:(1)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刚柔迭用”;(2)直线发展式教育与循环生成式教育“刚柔并济”;(3)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阴阳互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