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伦理视角的林语堂自译研究——以《啼笑皆非》为例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peng5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译指作者翻译自己作品的行为,是一种特殊的翻译形态。与普通译者不同,自译者一般都擅长两种及以上的语言,其身份大多是作家、诗人、学者等。中国也有一些优秀的自译作家,包括林语堂、张爱玲、萧乾、白先勇等。中国语境下的自译研究也有一定的历史,主要以语言、文学视角的个案研究为主,偏重自译策略研究,对自译的本质,特别是在翻译伦理与翻译效果等方面的研究关注较少。自译,作为一种与他译对立的翻译形态,必然有其特殊性,在译者观念、自译者的双语创作水平等方面对译作有何效果和影响,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因此,本论文以林语堂自译的《啼笑皆非》为例,研究自译中的伦理问题。
  《啼笑皆非》(Between Tears and Laughter)是林语堂创作的一部的英文作品,该书完成于1943年,中文译本的前十一章由林语堂于1944年自译而成。当时的中国正遭受战争的磨难,世界强权政治横行。林语堂心系祖国,其作品《啼笑皆非》呼吁有识之士为中国的振兴和世界的和平贡献力量。本文选取这一作品为研究对象,采用安德鲁·彻斯特曼的翻译伦理为理论框架,从再现伦理、服务伦理、交际伦理、基于规范伦理四个方面分析林语堂的自译译本,讨论其自译的特点。
  通过研究,本文发现,林语堂的中文译文相较于其英文原文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在语言层面上,中文译本比英文原文更加丰富详细,句式更加灵活。译本的语言带有明显的中文作品的特点,比如采用四字成语,对仗、排比等手法,使文章符合译入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文学性。其次,在文化层面上,通过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与注释的增添,有利于目标读者理解作品,完成文化交际。最后,作为原作品的作者,林语堂在翻译过程中体现出自己的爱国倾向,其情绪的表达也在译作中更加常见。
  本文的研究表明,自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虽表现出较大的自由,但是其行为受伦理约束,翻译的文本更贴合译入语表达习惯,更容易被译入语读者接受。在翻译伦理的选择上更倾向于符合规范的伦理和交际伦理。符合规范的伦理即符合目标语读者的期待,是林语堂在自译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最大特点。同时,作为一个双语作者,林语堂能准确把握两种语言的特征,能更好的发挥出两种语言的优势,使其作品带有更多的文学性。而由于自译者身份的特殊性,在翻译成中文时,译者的爱国情绪与情感也自然而然地在译文中流露。
  在对自译现象的研究中,我们发现自译者相较于他译者而言表现出独特的语言、文化和情感特点,这些特殊性也对译本造成了相应的影响。通过对林语堂自译本的研究,作者希望能够对当下自译研究有所贡献,唤起人们对自译中伦理现象的研究。同时,在自译中出现关于译者本身特殊性问题的讨论,作者希望能抛砖引玉,激发更多学者对自译者进行研究。
其他文献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是我国刑事诉讼中重要而复杂的制度之一。研究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目的在于通过评价、对比考察、研究分析中外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结合我国目前的司法实践,反思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不足,重构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本文通过总结国外有关国家的立法经验,分析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重构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设想。文章正文的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刑事附带民
学位
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恒久常新的历史课题、实践要求和时代任务。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思想,新的思想指导新的实践。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紧紧围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
学位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话剧传人中国,与中国传统戏剧碰撞、冲突、交融,产生出一种新的文学形式——改良新剧。改良新剧是中国戏剧与西方话剧共同孕育的产物,是传统戏剧和时代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作为古典戏剧向现代话剧过渡的戏剧形式,它具有西方戏剧的艺术特征,亦未脱传统戏剧之窠臼,同时也掺杂着时代环境所投射的非艺术因素。本文以清末民初(1910-1918)期刊杂志登载的新剧剧本及新剧艺人忆述的演剧脚本为研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安徽大学藏战国楚简《诗经》与传世本《毛诗》对读产生的异文,必要时参考《毛诗》的不同版本、三家诗、其他文献引诗,以及出土文献所见《诗经》。  全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章为绪论,分为三个小节:《诗经》异文研究现状、安大简《诗经》异文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用来介绍本文涉及的相关概念,本文的研究意义和方法,以及本文研究主题的文献综述。  第二章为本文主体,分为六个小节《周南》、
学位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一个关键的历史转型阶段。对于俄罗斯来说,它是彰显文化欣欣向荣的白银时代,又是民主革命前的酝酿时期;对于世界而言,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准备阶段,也是艺术思潮激烈碰撞和步入现代化的时期。别尔嘉耶夫关于入及其命运的哲学思想就在这样复杂的历史背景下开始形成,最终建构出一种具体而真实的形而上学。他关于自由的存在主义哲学以基督教为基石,与个体人格密切相关,表现为自由与客体化奴役,也就
学位
本篇论文以《孟子》《庄子》《荀子》为例,对战国时期诸子散文中的问对进行研究,全文主要内容包含了绪论以及正文四章。绪论部分对文中所涉及的研究概念和范围进行界定,包括问对与问对体概念、研究范围选择、问对的研究现状以及《孟子》《庄子》《荀子》的前期研究成果。第一章对《孟子》中的问对进行研究,首先对孟子其人及《孟子》的著述进行了界定和相关考证,其次对《孟子》中的问对做分类分柝包括孟子与弟子的问对、孟子与诸
印裔英籍作家V·S·奈保尔(V.S.Naipaul,1932-2018)是典型的跨界生存作家。他喜爱以文学之眼考察第三世界,然后以探索式写作予以呈现,这类作品大都体现了客观纪实和主观建构兼各的非虚构写作风格。这其中的代表作《非洲的假面剧》(The Masque of Africa,2010)依托他本人的非洲旅行经历,于他返回英国后通过艺术建构创作完成。作品以作家的第一视角向读者再现了解殖民后有关非
学位
伯纳德·马拉默德是二十世纪美国最具影响力的犹太作家之一。他被誉为最具有犹太性的美国犹太作家。其作品主要体现以下几个主题:受难与救赎、道德与责任、爱与性。在他的众多作品中,《修配工》获得了美国图书奖和普利策文学奖,并得到了国内外很多学者的青睐。从现有资料显示,国内外研究界把《修配工》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人物形象研究、精神救赎、原型批评等方面。本文试从格雷马斯的叙事符号学,即从表层结构、深层结构角度解读《
十九世纪的文学作品中,《简·爱》称得上是文学史上一部佳作,也是中国读者最为熟悉的作品之一,它成功地塑造了一名为了争取平等地位的坚强女性。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由李霁野先生第一次将其翻译为中文至今已有一百多个英译本(包括全译本,节译本,编译本,中英对照本),《简·爱》也被列入中国中小学生必读经典书目之一。正是因为译文的流畅优美,才收到中国读者的推崇与喜欢。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很多学者开始从事《简·爱》的译
学位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英语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培养了大批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外语人才。中国的英语教育主要通过国家外语课程来实现,而外语教材正是外语课程的主要载体。外语教材的沿革能够反映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外语教学发生的巨大变化。因此,外语教材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澳大利亚社会学家Karl Maton(2014)的五维度合法化语码理论为英语教材的分析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这五个维度里,专门性与语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