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油茶是指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L.),是我国南方特有的重要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为世界四大名优食用油料树种之一。本文通过模拟不同浓度的酸雨对1、2、3号品种油茶种子萌发进行胁迫响应实验,结果发现,模拟pH3.5酸雨胁迫对油茶种子萌发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MDA含量随酸雨pH值的降低而增大,表现为负相关性,相关系数R<-0.96**;而POD含量随酸雨pH值的减少而减少,表现为正相关性,相关系数R>0.94*。1、3号品种油茶种子POD随酸雨胁迫时间的延长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2号品种油茶种子POD随酸雨胁迫时间的延长表现为升高的变化。本文通过模拟不同浓度的酸雨对1、2、3号品种油茶幼苗生长进行胁迫响应实验,从生理生态方面对油茶幼苗生长响应情况进行探讨,得出以下主要结果:①综合分析,可以得出,pH<4.5处理明显降低油茶幼苗叶片Chl a、Chl b、Chl a+b含量和Chl a/b值,表明酸雨pH值的降低抑制了叶绿素合成,加快了叶绿素分解,降低叶绿素a/b,说明叶片光合色素合成机制已经受到破坏。②经过一段时间不同浓度酸雨胁迫后,各品种油茶幼苗叶片脯氨酸、MDA含量均随酸雨pH值的减少而呈现增加的变化,表现负相关效应,相关系数分别为R<-0.9**、R<-0.93**。对照组(CK)处理与pH≤4.5各处理在MDA含量上差异显著,其中PH≤3.5各处理均与对照(CK)组在脯氨酸、MDA含量方面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另外,各品种处理油茶幼苗叶片脯氨酸含量随酸雨胁迫时间的延长而表现为递增的变化。而油茶幼苗MDA含量随酸雨胁迫时间的延长整体上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③油茶幼苗SOD活性随pH值的下降而显著下降,相关系数R>0.918**,对照(CK)处理与pH≤4.5的各处理在SOD活性方面均达到显著水平,说明随酸雨浓度增强后叶片SOD活性明显受到抑制。在本实验的条件下,经过酸雨胁迫时间的不断持续,油茶幼苗SOD活性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再下降的变化。④酸雨胁迫一定时间后,油茶幼苗叶片K+、Mg2+、Ca2+渗出量随pH值的减少而增加,呈现一定的负效应,相关系数R<-0.91**。对照(CK)处理与pH<4.5的各处理在K+、Mg2+、Ca2+渗出量方面均达到显著水平。⑤叶绿素总量、叶绿素a/b与SOD之间彼此呈正相关,分别与MDA、脯氨酸、Ca2+、Mg2+、K+呈负相关。MDA、脯氨酸、Ca2+、Mg2+与K+之间彼此呈正相关。⑥经过酸雨一定时间的胁迫后,各品种油茶幼苗叶片净光合速率(Pn)、片蒸腾速率(E)、气孔导度(Gs)随酸雨pH值的降低大致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两个过程。在pH4.5时叶片净光合速率(Pn)达到最大值,在pH2.5时叶片净光合速率(Pn)达到最低值。三者之间相关性呈正相关性且达到显著。经过酸雨一定时间的胁迫后,各品种油茶叶片胞间二氧化碳(Ci)浓度与酸雨浓度的高低不呈现明显的变化规律,但与油茶叶片气孔限制值(Ls)以及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呈现负相关效应,且负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油茶叶片气孔限制值(Ls)与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呈现正相关性,且正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H2.5酸雨处理后,在Pn下降过程中,气孔导度Gs下降伴随着胞间CO2浓度升高,同时气孔限制值Ls降低,属于非气孔限制型。⑦pH2.5酸雨处理后油茶幼苗叶片最大光化学效率、PSⅡ的潜在活性和实际光化学效率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幼苗叶片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随酸雨pH值的降低呈现下降的趋势,相关系数R>0.83*;油茶幼苗叶片PSⅡ的潜在活性(Fv/Fo)随酸雨pH值的减少呈现降低的变化,相关系数R≥0.993**;叶片实际光化学效率(ФpSⅡ)值随酸雨pH值的降低整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相关系数R>0.73。三者之间大致呈现正相关性。⑧油茶幼苗生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酸雨胁迫的抑制作用。树高、地径整体上随酸雨PH值的降低而呈现递减变化,表现为正相关性,且相关性达到显著。酸雨pH2.5处理对各品种油茶幼苗叶片的伤害相对其他处理而言是明显的,但受害率不是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