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文化视野下的“土改”叙事——从解放区到新时期“土改书写”的叙事变迁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lianw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当代文学史上有关大陆土改运动的书写为研究对象,涵盖四五十年代解放区文学、建国后十七年文学、新时期新历史主义对于土改运动的想象,以及港台涉及到的对土改运动的文学记忆。本文主要从社会政治学视野下的“土改叙事”、新历史主义视野下的“土改叙事”、香港文化视野下的“土改叙事”等角度展开集中讨论。探讨当代文学中,土改运动文学书写的历史叙事变迁,各个时期土改叙事中的主流思想,不同立场中对于历史事件的不同认识和态度。 第一章,主要从政治社会学角度入手,分析解放区和十七年文学中对土改运动的描述,论述《讲话》对当时解放区文学的影响。在正统土改叙事中,叙事结构正是沿袭了政治社会学的三个概念性工具:政治动员产生的“控诉”主题、政治权力下的革命叙事、政治社会化的大结局。以此完整再现了历史上土改运动的一般程序步骤,使人们切身体会到土改运动是我国伟大的革命胜利,人民彻底的翻身解放。这一时期对土改的书写,给文学史留下了典型的二元对立的人物谱系,留下了大量典型的中国农民和地主恶霸形象。 第二章,主要站在新历史主义的立场,把握新历史主义对土改历史颠覆性的想象,从新历史主义土改叙事产生的语境、新历史主义小说的文学叙事特色,对人性进行深入的反思。新历史主义作家更注重挖掘人性背后的复杂情感,特别是人性中的兽性,任其在特殊环境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人性中善与恶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尖峰较量,作家由此呼唤美好的人性。新历史主义作家在创作时,客观冷静的个人叙事笔调,截然不同于正统土改叙事的全知全能叙事视角,与前期相对应的是塑造了多元化立体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刻画出了丰富多彩的地主形象,地主成了彻头彻尾的受害者,没有绝对化的人,只有复杂、无法单纯划分的人性。 第三章,则主要补充港台地区,数量有限的土改文学作品。通过对它们的解读,使读者了解香港文化世界的文学特色,在这个复杂崇尚自由的环境中,重新书写土改运动更重在表达个人的情绪。在本章节中,主要以张爱玲的“反共小说”《赤地之恋》中的血腥暴力和《秧歌》中的饥饿展开,解读敏感异端的张氏土改。 再就是,以近年寒山碧先生的《还乡》为例,展开知识分子的个体人文思考。只有全方位的去比较分析,才能摆脱狭隘的二元对立视角束缚,真正以科学研究的态度去对待。本文在对各时期文本进行研究的同时,力求把它们放回到产生这一文学现象的时代大背景中,同时又跳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它们归类的局限,跳出个人对历史单纯的想象和假设,从更纯粹、纯文学、纯文学史的意义进行再论述。
其他文献
朝阳沟油田试验区扶余油层具有低渗、低产特征.采用砂岩油藏黑油模拟器,应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剩余油分布特征,进行综合调整方案动态预测.结果表明:试验区北块剩余油分布较多,是今后
本文以阿来的小说创作为研究对象,将阿来自1989至2007发表的作品为整体,全面梳理阿来的小说创作,以此分析阿来小说中的当代嘉绒村落史。并提炼出阿来小说中的原型意象,对照嘉绒藏
“弹幕”是一种能在用户观看视频的同时把其评论即时载入屏幕中的技术,在观影中实现用户的实时互动,这项技术由日本传入我国后主要以弹幕视频网站的形式呈现。弹幕视频网站拥
应用弹、塑性应力-应变理论,根据井眼围岩应力状态对岩石塑性体积应变影响的假设条件,弹、塑性岩石的应力-应变简化曲线,以及极限强度和残余强度准则,推导出了求解岩石变形参数关系
应用大庆油田头台地区5口井的测井资料和对14块岩心的室内试验成果,分析了该区块不同岩性在相应围压下的静、动态岩石弹性参数的相关性.依据岩石破坏准则和井壁应力状态方程提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