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广袤无垠的冀中平原上,有着许多以家庭为基本的经济生产单位、以血缘宗族关系为技艺传承纽带、以制笙为业、以盈利为目的的家庭乐器手工作坊。这些作坊主要为当地及周边地区的民间乐社,如音乐会、鼓吹班、戏班等,提供所需乐器,并定期为这些乐器进行维修和调音。在众多的民间乐器手工作坊中,天津静海县小黄庄的制笙作坊在当地及整个冀中地区非常有名,并且他们的制笙作坊有着悠久的历史。本课题就是以天津静海县小黄庄的制笙作坊作为研究对象,着重描述和分析民间制笙作坊的运营机制、传统制笙的工艺流程及其与周边地区民间乐社的音律关联等问题。
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阐述小黄庄制笙作坊的历史发展和运营机制,来分析民间手工制笙作坊的生存方式;
第二部分详尽地描述了仍在民间保留着的传统制笙工艺,在此部分中,本人尽可能地理解和记录民间制笙师傅们的行业话语和地方俗语,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来观察和描述他们的全部技术活动和文化活动;
第三部分从制笙师傅的音律观念出发,通过他们的定律方式和民间音乐班社乐器的用律习惯,揭示出乐器的乐律实践对民间音乐的影响。
本课题的立意与前人的主要区别是:将研究视角从精英文化转向民间文化;将研究对象从城市中的专业艺术家转向农村的传统制笙工匠;聚焦于一个民间制笙作坊,记录下制笙工匠的生活和他们的制作工艺,给他们写志,为他们立传;从他们的生活和技艺中寻找当地民间音乐形态和人文因素的某些答案;为民间传统手工乐器作坊做出第一份文本的历史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