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也许织过“微博”,看过“微电影”,读过“微小说”,现在也许正沉浸在“微信”朋友圈中……不知不觉间,你的生活已经进入了互联网+的“微时代”了。然而,你可曾听说过“微建筑”[1],了解过城市“微空间”及其在城市生活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带着类似这些问题,你也许能在本文的论述中找到相应的答案。何为城市“微空间”?首先,它是存在于城市中的空间。其次,着重强调“微”字。“微”有两层含义:一是空间体积维度小,二是空间设计精妙。它们可能是微型的广场或公园,也可能是位于街头边角,或是“桥下”、“滨水”的空间……。它们也许所处的城市环境不同,形态各异,但它们都是城市的活力节点,是城市文化的缩影,并以一种消隐的姿态融合于城市这个大集合中。然而随着近年来城市快速的膨胀与大规模建设,这种“和谐”的关系渐渐变得不再和谐:城市微空间逐渐演化成快速城市化的“附属品”,被遗弃、荒废,甚至变成垃圾中转场……。原本充满生机活力的城市节点——微空间,开始丧失其原有的功能,人们都避而远之,不再与之和谐相处。面对如此情形,如何让城市“微空间”重新焕发活力?作为城市设计师的我们能做些什么?这便是亟待我们思考与探究的问题。何为后城市化?字面意为高速城市化之后,即当前国内大部分城市所处的转型时期。有人称2015年为城市复兴元年,话虽有点儿过,但充分显示了城市转型在当下的热度。特别是2015年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为城市建设确定的顶层设计,提出“精明增长”和“紧凑城市”的理念,标志着我国城市化即将进入到增量与存量规划并存的后城市化时期,而这一时期的城市遗留有很多高速城市化后的“后遗症”,如:城市活力的丧失,空间肌理的破坏等。这便需要我们重新建构、织补与激活散布于城市肌理中的活力细胞元——城市微空间。它作为城市间隙、灰空间的补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公共空间的不足。所以在当前国内城市即将进入转型时期的背景下,如何发挥好微空间的作用,使其能改善城市空间环境并激活城市机体功能,从而取得“以小见大”的效果,是本文探讨的焦点所在。在本文的论述中,将依次从.:城市微空间的认知,后城市化时代的特征及其背景下城市微空间存在的类型与问题,国内外同时期典型案例的解析及多维视角基础上当前城市微空间设计策略的总结等几大方面来展开论述。最后本文结合实际项目实践对微空间总结策略的适用性进行验证并判断其发展趋势,指出当前城市微空间的系统探究才刚开始,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有一定的实际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