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城市化背景下城市微空间的设计与探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jay1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也许织过“微博”,看过“微电影”,读过“微小说”,现在也许正沉浸在“微信”朋友圈中……不知不觉间,你的生活已经进入了互联网+的“微时代”了。然而,你可曾听说过“微建筑”[1],了解过城市“微空间”及其在城市生活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带着类似这些问题,你也许能在本文的论述中找到相应的答案。何为城市“微空间”?首先,它是存在于城市中的空间。其次,着重强调“微”字。“微”有两层含义:一是空间体积维度小,二是空间设计精妙。它们可能是微型的广场或公园,也可能是位于街头边角,或是“桥下”、“滨水”的空间……。它们也许所处的城市环境不同,形态各异,但它们都是城市的活力节点,是城市文化的缩影,并以一种消隐的姿态融合于城市这个大集合中。然而随着近年来城市快速的膨胀与大规模建设,这种“和谐”的关系渐渐变得不再和谐:城市微空间逐渐演化成快速城市化的“附属品”,被遗弃、荒废,甚至变成垃圾中转场……。原本充满生机活力的城市节点——微空间,开始丧失其原有的功能,人们都避而远之,不再与之和谐相处。面对如此情形,如何让城市“微空间”重新焕发活力?作为城市设计师的我们能做些什么?这便是亟待我们思考与探究的问题。何为后城市化?字面意为高速城市化之后,即当前国内大部分城市所处的转型时期。有人称2015年为城市复兴元年,话虽有点儿过,但充分显示了城市转型在当下的热度。特别是2015年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为城市建设确定的顶层设计,提出“精明增长”和“紧凑城市”的理念,标志着我国城市化即将进入到增量与存量规划并存的后城市化时期,而这一时期的城市遗留有很多高速城市化后的“后遗症”,如:城市活力的丧失,空间肌理的破坏等。这便需要我们重新建构、织补与激活散布于城市肌理中的活力细胞元——城市微空间。它作为城市间隙、灰空间的补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公共空间的不足。所以在当前国内城市即将进入转型时期的背景下,如何发挥好微空间的作用,使其能改善城市空间环境并激活城市机体功能,从而取得“以小见大”的效果,是本文探讨的焦点所在。在本文的论述中,将依次从.:城市微空间的认知,后城市化时代的特征及其背景下城市微空间存在的类型与问题,国内外同时期典型案例的解析及多维视角基础上当前城市微空间设计策略的总结等几大方面来展开论述。最后本文结合实际项目实践对微空间总结策略的适用性进行验证并判断其发展趋势,指出当前城市微空间的系统探究才刚开始,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有一定的实际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架空在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增加城市公共活动空间、丰富建筑空间形态、营造空间的场所感、减少建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一种建筑样式与空间形式
基于效能的材料表达旨在提倡在现实的制约条件下,以材料的效能为出发点,高效合理的解决建造问题,满足人对建筑的需求。同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即是材料表达的的过程,材料表达结
随着我国老龄化速度加快,城市养老问题日益严重,老龄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当代养老设施的建设也开始在西方崭露头角。同时,我国城市老年社区及其健康保健中心在新型养老模式的形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工业园区建设在中国逐渐兴起并蓬勃发展,为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中国现阶段的工业园区空间发展模式具
目前在我国住宅建设中暴露出社会弱势群体的住房难问题。住房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及滞后,低成本住宅区设计的程式化,集中反映在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宅方面。解决保障
我国住宅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解决了千千万万人的住房问题。1998实行商品房政策以来,套型的种类变得丰富起来,为了迎合市场所需,小套型住宅的出现也就变得理所当然;另一方面,国
随着生活的多样化,人们对建筑空间的要求越来越多样化,建筑在具体使用过程中,用户常常要根据自己的需求重新分隔建筑空间。无论是商业建筑还是住宅建筑,均不同程度和频率地出
透明性是建筑的一种基本属性,它既有人类对建筑物质要求的直接体现,又有精神表达的内涵渲染。对于透明性的追求贯穿着人类的整个建筑发展过程,因时代的发展以不同的形式演变着,无
论文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梳理,总结出体育公园从关注物到关注人的发展脉络,明晰其转变原因。通过建立以环境心理学为基础的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使用后评价问卷,调研分析其内部场馆、景
第一章为本文交代研究背景,即苏州人口老龄化加剧、家庭规模变化、人均住房面积变化和消费结构变化的大背景下展开本文研究,同时界定了本文的主要概念以及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