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事件的多元议题研究——以“上海逃饭女”事件传播为例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51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突发性事件在网络上可以迅速成为网络舆情事件。2016年2月的“上海逃饭女”事件事实虚构,却在网络中产生巨大影响,这一事件虽为假新闻,但其引发的社会讨论是否有意义引起了网友的广泛争论。该事件引发了关于婚恋价值观、城乡差距、假新闻等多元社会化议题是本文的主要关注点。  通过对“上海逃饭女”事件进行舆情发展情况梳理,发现该事件网络舆情酝酿于微博平台,舆情爆发于微博、微信平台,而舆情反复期则在网站、微博、微信平台均有体现。本文通过对各个平台报道情况的数据统计,得出结论,在“上海逃饭女”事件的多元议题传播中,网站倾向于选择假新闻议题的传播,同时其刊载的相关议题的讨论文章以新闻评论形式为主,而微信、微博平台则主要倾向于“婚恋价值观”、“城乡差距”等较容易添加感性色彩的议题传播。在自媒体的议题传播过程中,“大V”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网络舆情事件引起多元议题的讨论,既有发帖者自我推动的因素需求,也有网站为了增加点击量引导舆论的影响,同时,观点的自由市场形成以及“抢夺眼球”的需求都促使着网络媒体平台积极将网络舆情事件深化为常规的社会议题并引起更加广泛的讨论。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网民个体社会责任感缺失、网络认知水平参差不齐、以及“眼球效应”带来的偏执情绪问题不容忽视,自媒体平台信息把关及舆情应对能力短板突出,政府网络信息的宏观调控能力同样值得关注,对此,笔者认为,针对网络舆情事件传播特点,加强对自媒体平台信息管理,重视网民媒介素养提升教育十分必要。
其他文献
期刊
论文以创刊于1934年的《青青电影》为研究对象,对《青青电影》这本印刷媒介进行分解,将其中的文字、图片、音乐三大媒介作为分析重点,了解各自在期刊中的特点与意义,从而更清晰渗
品牌是一座巨大的仓库,里面不仅储藏了其产品的功能性的特征,还储藏了品牌的意义和价值。原型的意向一直都是被各种品牌用来促销产品的,到今天这种手段成为了一种必然。一个品牌如果具有原型式的产品形象,那么它就能够直接跟消费者内心深处沟通,就能够唤起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和接纳,并且深化品牌对消费者的意义。在产品的功能性大量同质化的今天,有些已经拥有了一种普遍且强大的象征意义品牌就能够一直处于价值不菲的状态,而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人居环境,但人类往往只关注到它的政治功能和经济价值,而忽略了它作为传播和可沟通环境的社会性。事实上,城市是人类的沟通载体和交际网络,交流沟通也是城市及城
在经济迅速发展,全球化趋势显著的背景之下,广告作为一种文化产品,不仅传递着商品的使用信息,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传播和教化。在全球范围内,文化竞争甚至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本研究选取安徽地区《合肥晚报》与《江淮晨报》这两份较有代表性的都市报作为样本,通过对两份报纸2010-2012三年的报道内容进行实证分析,试图回答“都市报低俗化的现状如何?”
目前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党和政府出台了多个文件政策支持并促进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和大繁荣。传媒企业作为文化产业当中重要的一个分支,它的体制改革与下一步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