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突发性事件在网络上可以迅速成为网络舆情事件。2016年2月的“上海逃饭女”事件事实虚构,却在网络中产生巨大影响,这一事件虽为假新闻,但其引发的社会讨论是否有意义引起了网友的广泛争论。该事件引发了关于婚恋价值观、城乡差距、假新闻等多元社会化议题是本文的主要关注点。 通过对“上海逃饭女”事件进行舆情发展情况梳理,发现该事件网络舆情酝酿于微博平台,舆情爆发于微博、微信平台,而舆情反复期则在网站、微博、微信平台均有体现。本文通过对各个平台报道情况的数据统计,得出结论,在“上海逃饭女”事件的多元议题传播中,网站倾向于选择假新闻议题的传播,同时其刊载的相关议题的讨论文章以新闻评论形式为主,而微信、微博平台则主要倾向于“婚恋价值观”、“城乡差距”等较容易添加感性色彩的议题传播。在自媒体的议题传播过程中,“大V”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网络舆情事件引起多元议题的讨论,既有发帖者自我推动的因素需求,也有网站为了增加点击量引导舆论的影响,同时,观点的自由市场形成以及“抢夺眼球”的需求都促使着网络媒体平台积极将网络舆情事件深化为常规的社会议题并引起更加广泛的讨论。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网民个体社会责任感缺失、网络认知水平参差不齐、以及“眼球效应”带来的偏执情绪问题不容忽视,自媒体平台信息把关及舆情应对能力短板突出,政府网络信息的宏观调控能力同样值得关注,对此,笔者认为,针对网络舆情事件传播特点,加强对自媒体平台信息管理,重视网民媒介素养提升教育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