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依恋对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影响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sunlei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及融入问题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而学校作为流动儿童重要的学习及生活环境,学校适应的好坏是流动儿童在城市中教育融入情况的重要体现。此外,相对于与成人之间的垂直人际关系,与同伴之间的水平人际关系对儿童具有更广泛、更深刻的影响。因此,本研究重点考察同伴依恋对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影响,并从自尊与孤独感的角度对其作用机制进行验证,另外考察在不同强度的师生关系情境中同伴依恋对流动儿童学校适应影响效果的变化。研究选取苏州市两所公立小学三、四、五年级共578名学生作为被试,其中,流动儿童418名,城市儿童160名。研究工具包括父母同伴依恋量表(IPPA)的同伴依恋分量表;学校态度调查问卷;自尊量表(SES);儿童孤独量表(CLS);《我的班级》量表中的师生关系分量表。研究结论如下:(1)同伴依恋显著正向预测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即,同伴依恋质量的提高促进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而同伴依恋质量的降低则阻碍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2)自尊在同伴依恋与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关系间起不完全中介作用。即,高质量的同伴依恋提高流动儿童的自尊,进而提高其学校适应水平。(3)孤独感在同伴依恋与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关系间起不完全中介作用。即,高质量的同伴依恋降低流动儿童的孤独感,进而提高其学校适应水平。(4)师生关系在自尊与流动儿童学校适应间无调节作用。(5)师生关系在孤独感与流动儿童学校适应间无调节作用。(6)师生关系调节同伴依恋与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关系。即,在低强度的师生关系情境中,同伴依恋对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预测作用较小;而在高强度的师生关系情境中,同伴依恋对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预测作用较大。
其他文献
应用经典统计学方法,分析了东北黑土表层1100个样点的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平均含量分别为19.25 g kg-1和1.89 g kg-1,从南到北随纬
立足于企业创业团队技术创新风险决策的研究,把系统动力学模型中表示单个高管人员的节点看成是一个Agent,若干节点的Agent会模拟创业企业高管之间相互依存的决策反应,并达成
目的:评估基于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增强图像的纹理分析预测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
协调我国区域法制冲突问题,推进我国区域法制建设已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合作的首要议题。只有大力推动我国区域法制冲突协调机制和程序的发展和完善,逐步完成对区域法
<正>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大众传媒的勃兴,欧美以"培养更主动和更有批判性的媒介使用者"为目标的媒介教育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而我们的公民媒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