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参与与公共精神——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政治学分析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comak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现阶段群体性事件呈高发势态,由单纯的经济利益主张向宗教信仰、基层民主、生态环境等方面扩展,而且规模呈日益扩大之趋势,暴力化程度加剧,违法情形增多。在所有的群体性事件中,值得注意的是因环境问题诱发的群体性事件已经在其中处于相对突出的位置。据社科院统计从2000年到2014年14年间群体性事件中,环境污染是导致万人以上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原因,在所有万人以上的群体性事件中占50%,政府已经不能再漠视人民日益高涨的环保意识。  经研究,笔者发现在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公民参与中,政府和民众都存在“公共性”丧失的问题。近代以来,功利主义哲学取代了希腊人的公共观,并且支配着政治的思想和实践,政治学的发展也由以往对公共美德的关心转向了强调权力和秩序。笔者承认由于强调效率、经济、官僚体制和技术,功利主义在公共行政的改善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这也造成“公共性”这一崇高理论的丧失。这就形成对个人的效用或成本收益的斤斤计较,取代了为了更大的善而治理的集体努力,政府的目的被降低为替私人谋取福利这样的结果。现代政治的发展不能否定对制度和技术的运用,更不能失去法律和制度的完善,但制度和技术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因而我们呼唤“公共性”的回归。在环境群体性事件中“公共性”的丧失尤为明显,政府在项目的引进中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为污染企业“开后门”。而民众对项目反对大部分也是基于“不要在我家后院”,至于化工项目怎样发展,国家经济安全等则完全不在思考范围以内。文章通过对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政治学分析,发现政府、公民在其中公共性的缺失问题,以公共精神为落脚点,探求其中的解决之道。
其他文献
近年来,雾霾灾害频频袭扰我国,对经济生产、公众健康、社会秩序造成很大影响。为了有效应对雾霾污染,2015年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获得通过,对雾霾等重污染天气治理作出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