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垃圾渗滤液是一种具有高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igen Demanded.CODcr以下简称COD)、高氨氮(Ammonia Nitrogen)NH3-N特点的有机污水。从垃圾转运站被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出1株高效菌,向垃圾渗滤液中投加该高效菌株进行厌氧培养,结果表明该菌株具有较好的厌氧去除氨氮的性能。本实验通过投加该高效菌株对垃圾渗滤液进行生物强化脱氮。通过自行设计的垃圾填埋场模拟柱,对自制模拟垃圾填埋场组分的垃圾产生的渗滤液进行了厌氧、准好氧和好氧三种不同填埋结构下的循环回灌,对三种条件下渗滤液COD、氨氮、pH等常规水质指标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初步探讨了不同填埋结构下渗滤液的脱氮特性及加速垃圾稳定化特性。在非厌氧填埋结构中,由于空气或多或少的进入到了垃圾填埋层内,由压力扩散和分子扩散作用而使得填埋层达到微氧或好氧状态,填埋层内微生物利用氧气进行生物氧化还原反应,可以消除在厌氧填埋结构下回灌出现的酸积累和氨氮累积现象,有利于有机物快速降解,所以渗滤液COD和氨氮浓度下降都较快,比在厌氧条件下提前进入稳定阶段,进而加快了填埋垃圾的最终稳定化进程。在准好氧填埋结构下,渗滤液中的氨氮浓度由第26d时的最大值1526mg/l。降低到第141d时的103mg/L,氨氮去除率为88.9%。此后氨氮浓度依然不断降低,实验截住止日时,氨氮浓度降至18mg/L,氨氮的去除率为98.1%。pH快速升高到8.3左右,COD浓度在下降的过程中出现了较大的波动。好氧条件下,填埋体系易形成中性偏碱的环境,整个试验的大部分时期内,好氧柱中渗滤液氨氮浓度都低于准好氧柱中的渗滤液氨氮浓度。但实验后期,好氧柱渗滤液中的氨氮浓度于第141d达到最小值为112mg/L,去除率达到88.28%,随后氨氮浓度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准好氧柱渗滤液中的氨氮浓度至实验结束时却一直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通过氮(δ15N的GC-IRMS分析方法,验证了本实验确有由同位素标记物生成的N2,从而验本实验中厌氧氨氧化现象的存在。综合第四章中对于A菌最适生长温度和pH值的试验以及脱氮试验结果,可以推测该菌应该是厌氧氨氧化菌的混合培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