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探讨了佛教对中国哲学、文学、美学等领域以及现代知识分子文化心理方面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佛教与中国传统哲学融合,表现为佛学的儒学化,这种儒学化又着重表现为心性化和人性化,把现实的人生作为重点关注的对象,中国化佛教宗派的形成,就是佛教摄取儒道思想的结果.中国文学风格的形成与历史发展也与佛教有着源远流长的密切关系,并由此产生出了新的文体、新的意境和新的审美心理.佛学细密的屈辨方法和对认识活动的精神研究为传统美学开拓了新的领域.佛教对现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及人格构成产生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强调反观自省的个体修持,通过佛学来满足自我精神发展要求,是现代作家习佛的主要心理动因.由此也出现了不少与佛教文化关系密切的作家,他们不仅在人格上而且在创作精神与艺术格调、以及在深层心理上和认知思维模式上都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台湾地区的信佛传统由来已久,对传统文化的承继也比大陆更为直接与明显,尤其是在以禅学为宗的"人间佛教"的浸润下,在当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佛理散文创作的作家,他们大都深受"人间佛教"精神的熏陶和现代佛理散文的启迪,其作品明显地流露出融传统文化、佛学精髓于现实人生的创作倾向.中国佛教掸宗的明心见性思想,以及"人间佛教"注重现实人生追求人格完善的入世精神,对这些作家产生了深刻影响,他们利用散文这一较自由的创作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现实人生的理解与佛家义理的体悟,并以此为创作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