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境和美境——论佛教与台湾当代佛理散文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berg4e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探讨了佛教对中国哲学、文学、美学等领域以及现代知识分子文化心理方面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佛教与中国传统哲学融合,表现为佛学的儒学化,这种儒学化又着重表现为心性化和人性化,把现实的人生作为重点关注的对象,中国化佛教宗派的形成,就是佛教摄取儒道思想的结果.中国文学风格的形成与历史发展也与佛教有着源远流长的密切关系,并由此产生出了新的文体、新的意境和新的审美心理.佛学细密的屈辨方法和对认识活动的精神研究为传统美学开拓了新的领域.佛教对现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及人格构成产生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强调反观自省的个体修持,通过佛学来满足自我精神发展要求,是现代作家习佛的主要心理动因.由此也出现了不少与佛教文化关系密切的作家,他们不仅在人格上而且在创作精神与艺术格调、以及在深层心理上和认知思维模式上都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台湾地区的信佛传统由来已久,对传统文化的承继也比大陆更为直接与明显,尤其是在以禅学为宗的"人间佛教"的浸润下,在当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佛理散文创作的作家,他们大都深受"人间佛教"精神的熏陶和现代佛理散文的启迪,其作品明显地流露出融传统文化、佛学精髓于现实人生的创作倾向.中国佛教掸宗的明心见性思想,以及"人间佛教"注重现实人生追求人格完善的入世精神,对这些作家产生了深刻影响,他们利用散文这一较自由的创作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现实人生的理解与佛家义理的体悟,并以此为创作主题.
其他文献
美狄亚故事从古希腊神话时开始流传至今,美狄亚的形象在西方文艺史上也摇曳、衍变了三千多个春秋。然而,尽管后世对美狄亚故事不断改写、再现,但对其主题学意义及美学意蕴却缺乏
“徐福”是张炜笔下齐文化的代言人,在他的小说、散文、演讲、文化著作中多次出现,已经成为张炜的写作特色之一。本文将徐福作为研究对象,对张炜笔下的徐福形象进行全面、深入的
该文以汉大赋的多音词为研究对象.这里说的汉大赋,指的是篇幅较长(至少有600字左右流传至今)的汉代散体赋作.多音词则指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的词.汉赋特别是其中的散体大赋
对辐射试验场地的衰减进行分析和理论计算,为场地衰减校验同时也为辐射骚扰场强测量,提供规律性和指导性的分析方法和数据。
池莉是当代文坛的著名女作家,以“新写实主义”文学创作引起文坛的广泛关注。她以独特的眼光与敏锐的感受时刻关注着社会发展与时代变迁,以平民的视角书写时代变迁中的普通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