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性特色的上夹河镇风貌体系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_idealis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快速城镇化的浪潮给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带来了极大的改变。但是在小城镇取得重大变化的同时,面临着风貌景观同质化的严重危机。因此,对小城镇风貌的保护和延续已经成为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任务和目的。新宾满族自治县上夹河镇作为辽宁省东部山地小城镇、历史文化小城镇和满族聚居小城镇的典型代表,其风貌独具特色。本文依据上夹河镇总体规划的实践经验,拟通过上夹河镇的地域性特色作为切入点,初步探讨上央河镇风貌体系的构建策略,试图达到进一步扩展总结小城镇风貌规划的内涵与外延的目的。论文共分为六章:  第一章,绪论。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进展、研究内容、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相关理论和案例的分析。首先,通过对相关概念的阐述,明确了地域性特色和风貌体系是内涵和外显的关系。其次,针对上夹河镇兼备山地、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特点,通过相关理论的研究和案例分析,为上夹河镇风貌体系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借鉴了风貌研究的要点。  第三章,上夹河镇地域性特色及风貌现状的解读。首先运用符号学、图式认知和意向认知的方法,从自然要素、人工要素、人文要素三个角度来对上夹河镇地域性特色要素进行萃取和总结,萃取包含显性要素和隐性要素共计14项,从而明确了上夹河镇地域性特征的主要方面。其次对上夹河镇风貌从区域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自然山水风貌、清前和前清史迹、满族民俗特色风貌四个方面进行现状风貌的评价,最后总结出上夹河镇风貌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面临的挑战。  第四章,上夹河镇风貌体系的影响因素分析。首先分析了影响上夹河镇风貌体系的内容,包括外部影响因素和内部影响因素两个层次的划分,其次对各层面影响因素的组成要素进行具体分析,明确了各要素对风貌体系的影响关系。  第五章,上夹河镇风貌体系的构建研究。首先明确风貌体系构建的思路,其次根据级区理论的启示,确定上夹河镇风貌建设的目标和主题定位,即:清前和前清史迹、满族民俗风情;再次总结归纳出上夹河镇风貌建设的策略,包括风貌主干空间的架构、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延续历史文脉、凸显满族特色民族文化五个层面的策略分析,最后提出了对上夹河镇风貌规划方法和流程的建议以及对上夹河镇风貌规划的思考。  第六章,结论。对本文的研究做出总结和评价,并对后续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启示。
其他文献
随着工业生态学理论研究的的逐渐深入与完善,生态工业园作为其表现形式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城市工业区的规划当中,而对其规划目标仅仅还停留在对其工业生态系统的设计时就显得不太
本文以蒲城为例探讨关中县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及更新的方法。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及更新,是介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历史建筑保护之间的一种保护层次。近年来,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和大
儿童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儿童又是当今社会的弱势群体,对于他们的关注往往仅限于学业、成绩和安全,忽略了我们居住生活的城市环境对他们健康成长所带来的影响。在国外
传统街区历经百年岁月,记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体现了城市的个性特征。它不仅从建筑、街巷空间和历史环境等方面表现城市的物质形态,还从生活方式、习俗和艺术等方面反映城市的人
随着环境污染与能源枯竭问题的日益严重,建筑的生态节能技术引起了广泛重视。作为相对落后的辽西地区村镇生态住宅的发展存在着诸多问题,但是也蕴藏了巨大的研究潜力。由于生态
滨河传统街区拥有历史价值较高的建筑群,有独特的文化生活传统,及与其相互依存的周边环境。然而,由于滨河传统街区多位于旧城闹市处,普遍面临建筑物破旧,街巷拥挤不堪,基础设施老化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经济历经了三十余年的高速发展,而我国的建筑产业也随之突飞猛进。但这种“狂飙”式的发展,也伴随着一系列的隐忧,其中之一就是我国当代建筑评论的相对沉寂。
关中地区是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传统的农耕地区,村镇聚集区,农业人口密集区,生态环境脆弱。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中,农村面临的问题首当其冲。   由于规划界长期形成的“城市
侗族是中国南方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侗族在全国人口数目已经达到296万。现今的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湖南三省毗邻区域以及湖北省西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