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龄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之一。19世纪以来,由于社会的发展和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人类寿命大幅延长,人类的代际交替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转变成现代社会的“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人口更替放缓,老龄化问题日趋严峻。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是最早迈入老龄化社会的,现在每天大约有24000多人进入60岁,仅用20年实现发达国家几十甚至上百年的老龄化进程。同时,我国老龄化还具有分布不一致、区域差距大、进程不同步的“中国特色”,这不仅造成我国各地养老保险基金的分配困难,更对缩短区域发展差距带来挑战。因此,通过指标测度分析我国老年人口的区域分布特征,应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造成区域老龄化差异的成因,对加深认识我国老龄化问题和有的放矢地制定区域人口政策具有指示意义。通过文献梳理,论文选取1995-2015年我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从程度、速度、密度、对经济影响程度进行指标分析,研究了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分布特征和趋势。结合研究问题和模型的特点,采用空间相关性检验初步分析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多样性;对影响老龄化的人口、经济、医疗以及教育因素进行指标选取和量化,并选择能够反映时间与空间效应的空间动态滞后面板模型作为分析区域老龄化分布成因的工具。论文主要对所研究对象的使用方法和分析角度提出了新的思路。研究发现我国老龄化由东向西程度递减,西北、东北地区老龄化进程最快,老龄化有向中部集中的趋势,在我国呈现出空间多元化、进程不同步的特点。原因在于:失业率、医疗条件、人口惯性、空间溢出效应会加速老龄化进程,尤其是空间溢出作用会使老龄化呈连续带状分布;人口增长率、性别比、教育水平会减缓老龄化进程。综上,现阶段老龄化问题“来势汹汹”,研究和应对老龄化问题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