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介接触对青年女性HPV疫苗认知与接纳的影响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02114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随着临床医疗技术的不断升级,预防医学日益变得重要。疫苗研究作为预防医学中的重点,是健康传播议题中的常驻嘉宾。本研究聚焦刚在中国大陆地区上市没多久的HPV疫苗,分析网络媒介中HPV疫苗信息的接触行为如何影响青年女性群体对于HPV疫苗的认知和接纳程度,为大陆地区的HPV疫苗相关研究补充新闻传播学的理论视角。
  媒介接触对健康行为的影响已被大量实证研究所证明。健康传播学表明,媒介接触会在认知、信念(意愿)与行为三个层面影响媒介受众。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与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普及,网络媒介已经成为了民众获取健康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相较于传统媒介(电视、报刊、杂志等),HPV疫苗信息在网络媒介具有更多的可得性。第一批HPV疫苗于2016年在大陆地区上市,有关其安全性、有效性的讨论率先在网络媒介中展开。因此网络媒介对于HPV疫苗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推广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由于上市时间较短,我国大陆地区关于HPV疫苗的现有研究成果大多来自公共卫生领域的学者,主要从宏观角度调查部分地域的HPV疫苗接种率与整体接种意愿水平,缺乏对个体行为的聚焦和深入分析。除此之外,相关研究在HPV疫苗的认知水平测量上存在不一致性,导致研究出现相反的结果。本研究在进行文献梳理时发现,国内外学者对HPV疫苗认知水平的测量主要有客观知识测量与主观自评测量两类,于是结合两种测量角度尝试创新对于HPV疫苗认知水平的实证量化。
  健康传播认为,对健康行为的高认知水平会导致个体对该行为的高接纳意愿,然而一些来自公共卫生领域的宏观研究结果证明,女性群体在HPV疫苗的接种意愿上呈现出“低认知水平、高接种意愿”。本研究从认知行为主义理论、计划行为理论等的视角出发,借鉴相关概念构建研究模型,分析微观层面的个人行为。使用媒介研究与传播学的理论逻辑与测量手法,本研究探讨网络媒介接触对青年女性个体在HPV疫苗认知水平、接种意愿、接种行为三个方面的影响。
  通过问卷调查法,本研究对所收回的542份问卷进行多元阶层回归分析,并控制人口统计学中的年龄、收入、教育以及主观规范、政治信任这两个可能会影响媒介接触的变量。结果显示,网络媒介中HPV疫苗信息的接触行为越频繁,青年女性受众的HPV疫苗认知水平越高、接种意愿越强、接种行为越可能发生,网络媒介注意程度仅对疫苗接种意愿存在影响。而网络媒介中HPV疫苗信息的信任程度、分享行为并不影响青年女性受众对HPV疫苗的认知与接纳。
其他文献
当前互联网技术发展日新月异,VR、AR、3D等技术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愈发常见,在此背景下,虚拟社交逐步兴起。虚拟社交以技术为支撑,通过虚拟的拟人形象呈现个体并与其他用户进行交互,是在网络社交基础之上一种虚拟化程度更为彻底的社交新形态。虚拟社交是虚拟世界的一种应用形式,集中体现了互联网技术和文化的发展,其影响日渐深入,潜在价值日益凸显。本文聚焦于虚拟社交这一新型社交形式,从传播学角度对虚拟社交重塑人
学位
健康传播是传播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面向,而减肥议题事关民众关切,值得学术探讨。在商品经济发展和大众传媒的影响下,“瘦即是美”已经形成了一种社会控制力,驱动人们千方百计地减肥。网络社区中沉淀的减肥类内容,为减肥人群提供了诸多理论与实践的支持,本文旨在探究减肥议题在网络社区中如何呈现,凸显出哪些框架及存在的乱象等问题。  本文首先梳理了减肥议题的网络分布,有三条发现:一、减肥议题传播渠道多元,知乎、小红书
学位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变化,媒介平台不断出现,新闻评论的形态样式也随之更新。对新媒体时代新闻评论形态类别的演变进行探究,有助于把握新媒体时代新闻评论发展的规律与特征,为新闻实践和学理研究提供思路。  本文从形态样式而非主题内容变化的角度,对各个新媒体平台上出现的新闻评论展开分析,探究其外在形态以及主体秩序的变化。形态类别的变化能更实质性地反映新闻评论业务的发展,同时也能更深刻
学位
计划行为理论广泛运用于各种行为研究,但目前运用该理论来研究社交媒体公益众筹捐款行为还尚属空白。为探讨社交用户参与众筹捐款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影响路径,本研究在计划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加入信任理论,将影响因素分为四类:一是态度因素;二是主观规范因素,包括指令性规范和描述性规范;三是知觉行为控制因素,包括媒介知觉控制和经济知觉控制;四是信任因素,包括社交网络人际信任和社交众筹平台信任。  研究发现:(1)社交
学位
《每周评论》是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时政评论类报刊之一。1918年12月22日由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创办,办刊宗旨为:主张公理、反对强权。《每周评论》前25期由陈独秀主编,其评论作品观点尖锐、启蒙色彩鲜明。评论作品的话题范围包括巴黎和会、国内和平会议、新旧思潮激战、青岛问题、五四运动等。在当时,这些评论中表露出的启蒙思想对社会运动的推进、民众思想的启蒙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文本研究的方法
学位
本文选取了2018年6月12日特朗普、金正恩新加坡正式会晤的前五天及后一周的时段内,华盛顿邮报网、劳动新闻网、联合早报网以及人民网四家媒体关于“特金会”的相关报道,依托认知语言学中的语料库方法、借助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建立了四国媒体首次特金会晤的小型语料库,以词汇为研究单位对四国媒体的报道进行了比较研究。  本文综合运用内容分析法和话语分析法,以霍尔的编码译码理论为理论框架,从词性、词频、搭配词、词
《申报》副刊《自由谈》是近现代中国报刊史上的著名副刊之一,在中国近现代报刊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兼具新闻性与文学性。其中黎烈文(张梓生)主编时期成《自由谈》史上最卓著时期,即1932年12月1日到1935年10月31日。该时期《自由谈》以刊登杂文出名,尚言论自由之风,引社会舆论之潮。为此,学界多从文学视野和新闻传播学视域来分析《自由谈》,尚未有从民族视角论证《自由谈》作为文艺副刊对民族危机下民族意识
近代上海工人阶级运动此起彼伏,其中印刷工人表现尤为亮眼。作为典型的技术工人,印刷工人的斗争模式与频率都与非技术工人的表现殊异。本文意图挖掘印刷工人如何频繁爆发革命的,为何是印刷工人而不是像缫丝工人这样的非技术工人,成为了工人阶级运动的先锋。通过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媒介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有别于传统研究对于意识形态单一作用的强调,本文从媒介史的视角出发,探究了技术的变革如何与生产、商业、政治
学位
20世纪80年代末,德国学者西格弗里德·齐林斯基教授出版了《视听:电影、电视交互的历史》一书,首次提出“媒介考古学”的术语,彼时齐林斯基在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负责视听课程的教学工作,这是其媒介思想著述的开端。四十多年后,少人问津的媒介考古学思想终于摆脱了长久以来所处的边缘位置,逐渐走向新闻传播研究的核心区域。媒介考古学所主张的研究范式与视野,正在冲击着传统新闻传播研究与历史书写。  齐林斯基教授对于
学位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媒介对人本身以及人的媒介使用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传统基于文本内容进行的新闻传播研究无法完全满足解释当下传播与媒介环境的需要,也无法帮助技术条件下的媒介历史研究。媒介学和媒介史的出现是对这种技术挑战的回应。  基特勒(Friedrich Kittler)作为一位重要的媒介史和媒介研究学者,为媒介研究带来新的灵感和经验。分析其媒介史书写的具体实践和研究取向,为我们思考媒介史书写和媒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