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俄裔美国作家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77)的小说《洛丽塔》一直以其多面性而备受文学评论界关注。小说主人公亨伯特因其有悖伦理的恋情不仅使《洛丽塔》成为二十世纪最受争议小说之一,也把自己推向文学批评的风口浪尖,为西方文学批评史平添了一抹独特的亮色。纵览学者对主人公的评议,作者发现《洛丽塔》的流亡主题还研究得不够全面,读者不能充分认识到亨伯特的文学意义。本文主要以爱德华·萨伊德的流亡理论为依据,从空间流亡,时间流亡,语言流亡三方面对主人公的行为状态进行一种新的解读,挖掘亨伯特这一文学形象的深刻意蕴,揭示纳博科夫对流亡的深切体验及其思考。萨伊德认为流亡是一种永久失去家园,无以为家的状态,同时也是寻找家园的过程。归家情结驱使流亡者不断地在流亡中寻找家园,但回归或重建家园的努力只是徒劳。无家可归、漂泊注定是流亡者的宿命。对流亡者来说,家既可以是现实的家园,也可以是精神的家园,因此,流亡就是现实和精神上的无家可归。同时,无论现实的还是精神的,流亡从根本上揭示了流亡者心灵的漂泊。《洛丽塔》中亨伯特的空间、时间和语言流亡艺术地揭示了他在现实和精神上的无家可归,反映了他心灵的漂泊状态。本文的第一章分析《洛丽塔》流亡主题的文学意义。作者首先分析流亡文学的动机、流亡主题的文学表现方式以及流亡主题的启示意义,然后着重探讨《洛丽塔》中的流亡主题与纳博科夫本人的流亡经历之间的内在联系。纳博科夫的这部名作表明:亨伯特的三重流亡在本质上是一种心灵的流亡。第二章探讨了亨伯特的空间流亡。其无休止旅行见证了他作为流亡者不安定的无家状态。其中间状态感既暗含了他回归故土的渴望,也折射出他作为流亡者在美国无以为家的状态。亨伯特对其精神依托童年初恋的追寻造成了他现实上的无家可归。因此,亨伯特的空间流亡反映出了他心灵的漂泊状态。第三章阐释了亨伯特的时间流亡。因其对童年初恋的精神依恋,亨伯特把过去的童年当作时间上的精神家园,但他只能在现在时间的“牢狱”中漂泊。归家情结使他沉溺于过去,而束缚于现在时间表明他永远不可能回归他童年时代的精神家园。第四章分析了亨伯特的语言流亡。母语缺失意味着文化身份的丧失,亨伯特生活在异国他乡,在他者的语言中流亡。他不可能在他者的文化载体中找回自己的文化身份,因此,他的心灵只能永远漂泊。本论文最后得出结论:亨伯特的三重流亡暗含了纳博科夫本人的流亡体验。纳博科夫把自己的流亡经历写进了《洛丽塔》中,从亨伯特流亡的三个层面揭示了流亡的本质——心灵的漂泊,流露出了对人类灵魂状态的关注。这就是《洛丽塔》这部小说之所以感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