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喜福会》及其三个中译本的文化差异性研究

来源 :渤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ngjian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文学领域中,美国华裔文学越来越被众多国内学者及读者所关注,这也意味着中美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于美籍华裔作家来说,其作品魅力主要得益于中英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频繁而又成功的切换。迄今为止,国内学术界对此类文学的研究多集中于其文学价值以及跨文化功能上,少部分学者对其翻译方面有所探讨。但是几乎没有学者将回译、《喜福会》的三个中译本对比以及文化差异三者相结合。所以本文作者基于《喜福会》及其三个中译本将文化回译与译本对比相结合去探究文化差异性。美国著名华裔作家谭恩美女士是《喜福会》的作者,她以娴熟的写作技巧与独树一帜的写作风格而为人们所熟悉。本文选择了《喜福会》作为研究对象,先概括了小说中所体现出的文化差异,其中包括两个国家之间不同的信仰和习俗,不同的行为习惯,不同的婚姻观和不同的孝文化,同时论文还总结了原文中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所导致的文化冲突和融合的体现以及原因。作者摘录原文中的实例和现有的三个中译本的译文,采取了对比的方式研究了《喜福会》的三个中译本中所体现的回译相关的文化差异。本文主要以有关回译的理论作为理论支撑。研究发现,不同的译者对于文化差异元素的翻译技巧和策略是不同的,对于含文化差异的人名的翻译是不同的和他们对原文中不同的文化理解。而造成译文不同的原因包括译者们不同的文化视域,不同的写作风格和有些译者忽略了原文的内容。研究表明,对于文化差异,我们应该有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同时我们学习到了一些更好的回译方法,但也使我们发现了一些回译缺失,这为美籍华裔作品的文化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同时表明回译相关的文化差异性研究的前景十分广阔并仍有待专家学者去完善。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接受PCI术治疗的112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
三七Panax notoginseng为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化学成份是皂苷,是我国应用广泛的名贵中药材,目前已成为仅次于人参的中药材大品种。三七对生长环境要求较为严苛,
本文在分析"三农"问题现状的基础上,对"三农"问题难解的根源进行了探讨,指出城乡差别发展战略是酿成"三农"问题的根源,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最后
在以往一切形而上学中,自然都是人的抽象对立物,而在马克思这里,自然具有了感性的人的本质,从而真正使得自然不是外在于人,而具有了人的本质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