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题曰“从理学、心学到经学——黄绾道学思想之进展”,共设五章。主要沿用并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和方法,详细梳理、检讨作为明代中期思想家的黄绾,其一生道学思想进展过程中从宋儒之学(理学)到王阳明良知学(心学)、再到回归经典(经学)的演变历程,以期论证其学术演变范式之于明清学术转型的“先导性”典范意义。
对于黄绾早年崇奉宋儒之学的历史描述(第一章),主要从以下五个论域涉及,即朱熹及台州朱子学对黄绾的影响、“读书种子”方孝孺的人格引导、“浙南理学名家”即洞黄黄氏家学的“耳濡目染”,“一代理学名臣”谢铎的言传身教,再加上少年黄绾习举子之时对程朱理学的涉猎。这些学术“顺缘”,使得青少年时期的黄绾自然地成为程朱理学的信徒。
中年时期的黄绾在京师闻王阳明讲学之后,即扬弃了青年时代的程朱理学信仰,转而接受王阳明、湛若水的心学;并在闻“致良知”之教后执贽称王门弟子,进而对阳明的良知学进行了发展,提出了“慎独以致良知”的哲学命题,突出强调了良知学的中“独知”义。对于中年黄绾思想的这一衍变过程,本文(第二章)主要围绕黄绾与王阳明、湛甘泉,以及与王门部分弟子的学术交游、论道活动,来详细考察黄绾对心学(良知学)的向往、受用之过程。
晚年黄绾在由笃信王学转向批判王学、乃至宋明诸儒之学过程之中,其道友王廷相的“外缘影响”不容忽视。故而本文在论证黄绾道学之“第三变”(第三章)之时,即从王廷相对晚年黄绾学术转型的影响入手,论述黄绾如何通过回归儒家经典而重新发明“道统”,以严“儒佛之辩”为标准,系统性地展开了对宋代诸儒、明代二儒(王阳明、湛若水)的学术批判,从而创造性地提出了以“艮止、执中”为纲之经学,最终完成了其道学体系的构建。
黄绾道学思想最终得以完成的文本基础,乃是传统儒家经典文献“四书五经”,故而本文在完成对黄绾道学思想进展的“历史的”考察之后,又专设章节(第四章)对黄绾体知、默会“六经四子之道”的历程予以回顾,进而对黄绾的经学思想进行“拾遗”性质的盘点,主要关注黄绾的四书学与五经论,以期为宋明儒学中关于“经学与理学(道学)”的课题研究提供一个案例与样本。
在对黄绾道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基本内涵进行梳理、论述之后,本文末了(第五章)尝试结合宋明清三代儒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发展脉络,来为黄绾道学思想在其人生轨迹不同的时期(诸如中年、晚年)的学派归属、学术定位、理论特色进行归纳性总结。从黄绾由王学的“信徒”走向王学之“反动”,指出黄绾之于中晚明时期阳明学进展的意义;又从“回归经典”、“经世致用”的双重维度,对黄绾道学思想演变之于明清学术转型的贡献、启迪予以阐发。
文末有“附录”三种,即《黄绾年谱简编》、《黄绾著作汇考》和《黄绾研究述要》,对黄绾的生平学行、学术著作进行梳理与盘点,并对明清学人及现当代学者对黄绾的历史评论与学术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对于黄绾早年崇奉宋儒之学的历史描述(第一章),主要从以下五个论域涉及,即朱熹及台州朱子学对黄绾的影响、“读书种子”方孝孺的人格引导、“浙南理学名家”即洞黄黄氏家学的“耳濡目染”,“一代理学名臣”谢铎的言传身教,再加上少年黄绾习举子之时对程朱理学的涉猎。这些学术“顺缘”,使得青少年时期的黄绾自然地成为程朱理学的信徒。
中年时期的黄绾在京师闻王阳明讲学之后,即扬弃了青年时代的程朱理学信仰,转而接受王阳明、湛若水的心学;并在闻“致良知”之教后执贽称王门弟子,进而对阳明的良知学进行了发展,提出了“慎独以致良知”的哲学命题,突出强调了良知学的中“独知”义。对于中年黄绾思想的这一衍变过程,本文(第二章)主要围绕黄绾与王阳明、湛甘泉,以及与王门部分弟子的学术交游、论道活动,来详细考察黄绾对心学(良知学)的向往、受用之过程。
晚年黄绾在由笃信王学转向批判王学、乃至宋明诸儒之学过程之中,其道友王廷相的“外缘影响”不容忽视。故而本文在论证黄绾道学之“第三变”(第三章)之时,即从王廷相对晚年黄绾学术转型的影响入手,论述黄绾如何通过回归儒家经典而重新发明“道统”,以严“儒佛之辩”为标准,系统性地展开了对宋代诸儒、明代二儒(王阳明、湛若水)的学术批判,从而创造性地提出了以“艮止、执中”为纲之经学,最终完成了其道学体系的构建。
黄绾道学思想最终得以完成的文本基础,乃是传统儒家经典文献“四书五经”,故而本文在完成对黄绾道学思想进展的“历史的”考察之后,又专设章节(第四章)对黄绾体知、默会“六经四子之道”的历程予以回顾,进而对黄绾的经学思想进行“拾遗”性质的盘点,主要关注黄绾的四书学与五经论,以期为宋明儒学中关于“经学与理学(道学)”的课题研究提供一个案例与样本。
在对黄绾道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基本内涵进行梳理、论述之后,本文末了(第五章)尝试结合宋明清三代儒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发展脉络,来为黄绾道学思想在其人生轨迹不同的时期(诸如中年、晚年)的学派归属、学术定位、理论特色进行归纳性总结。从黄绾由王学的“信徒”走向王学之“反动”,指出黄绾之于中晚明时期阳明学进展的意义;又从“回归经典”、“经世致用”的双重维度,对黄绾道学思想演变之于明清学术转型的贡献、启迪予以阐发。
文末有“附录”三种,即《黄绾年谱简编》、《黄绾著作汇考》和《黄绾研究述要》,对黄绾的生平学行、学术著作进行梳理与盘点,并对明清学人及现当代学者对黄绾的历史评论与学术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