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学、心学到经学——黄绾道学思想之进展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huhuhuan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题曰“从理学、心学到经学——黄绾道学思想之进展”,共设五章。主要沿用并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和方法,详细梳理、检讨作为明代中期思想家的黄绾,其一生道学思想进展过程中从宋儒之学(理学)到王阳明良知学(心学)、再到回归经典(经学)的演变历程,以期论证其学术演变范式之于明清学术转型的“先导性”典范意义。
  对于黄绾早年崇奉宋儒之学的历史描述(第一章),主要从以下五个论域涉及,即朱熹及台州朱子学对黄绾的影响、“读书种子”方孝孺的人格引导、“浙南理学名家”即洞黄黄氏家学的“耳濡目染”,“一代理学名臣”谢铎的言传身教,再加上少年黄绾习举子之时对程朱理学的涉猎。这些学术“顺缘”,使得青少年时期的黄绾自然地成为程朱理学的信徒。
  中年时期的黄绾在京师闻王阳明讲学之后,即扬弃了青年时代的程朱理学信仰,转而接受王阳明、湛若水的心学;并在闻“致良知”之教后执贽称王门弟子,进而对阳明的良知学进行了发展,提出了“慎独以致良知”的哲学命题,突出强调了良知学的中“独知”义。对于中年黄绾思想的这一衍变过程,本文(第二章)主要围绕黄绾与王阳明、湛甘泉,以及与王门部分弟子的学术交游、论道活动,来详细考察黄绾对心学(良知学)的向往、受用之过程。
  晚年黄绾在由笃信王学转向批判王学、乃至宋明诸儒之学过程之中,其道友王廷相的“外缘影响”不容忽视。故而本文在论证黄绾道学之“第三变”(第三章)之时,即从王廷相对晚年黄绾学术转型的影响入手,论述黄绾如何通过回归儒家经典而重新发明“道统”,以严“儒佛之辩”为标准,系统性地展开了对宋代诸儒、明代二儒(王阳明、湛若水)的学术批判,从而创造性地提出了以“艮止、执中”为纲之经学,最终完成了其道学体系的构建。
  黄绾道学思想最终得以完成的文本基础,乃是传统儒家经典文献“四书五经”,故而本文在完成对黄绾道学思想进展的“历史的”考察之后,又专设章节(第四章)对黄绾体知、默会“六经四子之道”的历程予以回顾,进而对黄绾的经学思想进行“拾遗”性质的盘点,主要关注黄绾的四书学与五经论,以期为宋明儒学中关于“经学与理学(道学)”的课题研究提供一个案例与样本。
  在对黄绾道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基本内涵进行梳理、论述之后,本文末了(第五章)尝试结合宋明清三代儒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发展脉络,来为黄绾道学思想在其人生轨迹不同的时期(诸如中年、晚年)的学派归属、学术定位、理论特色进行归纳性总结。从黄绾由王学的“信徒”走向王学之“反动”,指出黄绾之于中晚明时期阳明学进展的意义;又从“回归经典”、“经世致用”的双重维度,对黄绾道学思想演变之于明清学术转型的贡献、启迪予以阐发。
  文末有“附录”三种,即《黄绾年谱简编》、《黄绾著作汇考》和《黄绾研究述要》,对黄绾的生平学行、学术著作进行梳理与盘点,并对明清学人及现当代学者对黄绾的历史评论与学术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其他文献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公共大数据能够得到实时的汇集、整理、计算和分享,并能有效运用于公共服务的识别、推送和优化之中。在此背景下,电子政务服务得以向更高级的方向发展,智慧政务孕育而生。智慧政务是政府利用新兴技术手段对电子政务进行改进发展出的政务服务新模式,智慧政务能够提升政府政务服务供给的效率和质量,使居民足不出户即可获取政务公开信息并办理政务服务。智慧政务因其网罗
学位
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而言,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一以贯之的目标,而加强对政府信任的研究,是走向善治的应有之义。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作为中国面临的一次“大考”,是政府化解危机、推进治理的代表性案例。灾区在救援、重建和发展的过程中都体现着民众和政府的互动,为我们进行政府信任的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聚焦”作用。本文从社会网络视角出发,着眼于“非常态”的社会情境,分析了汶川地震灾区群众的社会网络水平和政
学位
城乡融合背景下,城市化与都市农业发展较之过去呈现出更为紧密的互动关系,二者所带来的综合效应也远远大于各自孤立的发展效应,因此,研究二者互动协同发展关系,揭示其作用规律,对于贯彻城乡融合理念,提升城市化质量与实现都市农业多功能发展都大有裨益。然而,目前关于城市化与都市农业发展互动关系研究观点较为分散、且定量关系与实证研究相对薄弱;实践上由于多头管理、权力掣肘,难免产生矛盾与冲突。鉴于此,本文以成都市
学位
近些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应对老年人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传统的养老服务供需矛盾突出,智慧健康养老能够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的需求,实现对传统养老方式的变革,是“健康中国”战略下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的新型服务方式。智慧健康养老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更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实践效果进行验证,为其提质增效提供依据。成都市人口老龄化程度远高于全国水平,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已成人们共识,科学技术创新不仅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也是国家综合实力竞争的关键因素,是国家之间角力的核心要素,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标志着国家的国际地位。  科学技术奖励政策是决定国家科学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制度安排,通过施行相应的科学技术奖励政策,让社会对技术的需求得以传递至创新主体,不同科技创造主体的积极性得以调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本
老庄哲学是先秦道家哲学的代表,也是道家哲学的第一期发展,黄老之学是是道家哲学的第二期发展。魏晋玄学的目的是利用“自然”来挽救“名教”,玄学家们通过否定道家的“道”而提出了各自的思想本体,因而在本质上是与道家思想偏离的。隋唐重玄学者通过“双遣”的方法,对魏晋玄学的“有无之辨”予以了超越,实现了向先秦老庄思想的回归,维护了道家的尊严。隋唐重玄学促使了道家哲学一次质的飞跃,完成了道家哲学的第三期发展,对
学位
人性之谜是古往今来圣哲们孜孜探索的斯芬克斯之谜。人性善恶曾是中国先哲为之倾心尽力的永恒命题。戴震兼采汉宋两家,不仅成为乾嘉汉学当之无愧的巨擘,而且也以宋明理学批判跻身清代哲学之翘楚。本文以戴震人性思想为研究论题,以期领略戴震人性论的要旨,管窥中国人性论之真谛。  首先就戴震人性论背景进行分析。文化方面,由于清王朝注重科举、推行文治与文化专制、思想钳制并行于世,使得戴震既有儒家强烈的科举入仕、求“观
学位
王弼作为魏晋玄学的创始人提出了一套思辨性极强的哲学体系,其要旨不仅在于去重新探索万物存在与运行的根本原理,更在于重建名教秩序。名教是作为一种价值体系,它表现出某种维护既成秩序的作用。“独尊儒术”以来,在汉代“以天为本”的权威形式下,名教逐渐走向僵化、异化的局面。当传统“以天为本”的名教秩序已无法持续其生命时,重构名教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王弼作为士族阶层的一员,他对名教大厦崩毁的深层原因有着敏锐的观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