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隆隆脚步,中国的建筑领域在十几年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曾经被视为先锋的非线性设计,不断地在实践中被应用,这类地标式的建筑不再只是凤毛麟角地存在。同时,这样的设计也不再专属于某些国外前卫建筑师,越来越多的中国建筑师在这个领域崭露头角。在不断实践和探索的过程中,非线性建筑的研究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关于非线性建筑的话题,一直围绕着多个前沿领域展开,如非线性理论、德勒兹哲学、参数化、数字技术、算法生成等等,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探讨。本文的论述首先从非线性科学开始,它的出现为人们带来了全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开拓出全新的认知领域。伴随着技术革新的浪潮,非线性思想被引入到建筑领域;经短暂的发展在全球形成了广泛的研究人群。非线性建筑的出现打破了许多传统的清规戒律,外在体现出动态、不确定和自相似的新特征,空间内部则展现出丰富的知觉体验和新的流动性,同时与城市环境形成全新的存在关系,成为城市的象征和标志。国内经过近十年的城市化建设,也出现了一大批具有上述特征的非线性建筑,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中国城市的面貌。接下来,笔者从设计者的角度探索了非线性建筑创作的整体策略,提出“后理性”和“先理性”两种不同的模式,以计算机在设计生成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为界限,前者强调设计师的能动性,后者强调借助算法生成的方式寻找答案,并结合一些具体的案例,详细说明了两种策略的要点和过程。随后简要辨析了二者的优势和劣势,指出了各自的适用情况和发展方向,最后根据个人的技术能力,结合一个具体的项目进一步论证了“后理性”策略在实践中的应用。对非线性建筑的认识和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质疑和议论也情有可原。作为从业人员,既要看到非线性建筑富有突破性和值得倡导的方面,比如对形式、空间以及设计方法的革新;也要看到与现实冲突的方面,比如经济成本过高、与环境的不协调等矛盾。设计师应以提高自身设计水准为前提,在不断的探索中求同存异,保持持续创新的动力和热情。非线性建筑开启了建筑界的革新,是否能掀起像现代主义运动一般的浪潮并不重要,不断开拓建筑的多元属性,才是真正迎合时代的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