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P及成人HPS患者免疫状态分析及其临床意义研究

来源 :安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ublepay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治疗前后ITP患者外周血免疫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意义探讨背景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又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约占所有出血性疾病的1/3,主要以皮肤及粘膜出血为特征。ITP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随着对ITP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免疫状态在发病机制中的价值逐渐被重视起来。鉴于目前ITP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一线药物(糖皮质激素及IVIG)和二线药物(环孢素、硫唑嘌呤、长春碱类、利妥昔单抗等),且这些药物都具有调节机体免疫的功能,因此,需要进一步探索ITP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免疫状态变化及其与治疗疗效的相关性,并最终为临床合理应用药物提供理论基础。目的进一步了解初诊及复发原发性ITP患者治疗前后的细胞免疫功能水平,同时分析其与疗效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分析124例原发性ITP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这些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外周血各免疫细胞亚群水平,同时选取了45例正常人作为健康对照组。针对ITP的治疗包括一线治疗(糖皮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和二线治疗。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初诊及复发ITP患者CD4/CD8比值明显升高、NK细胞及CD4+CD25+CD127lowTreg细胞比例均明显降低。初诊组CD4/CD8比值明显高于复发组,但B细胞、NK细胞及Treg细胞水平无明显差异。治疗前患者免疫细胞亚群水平与疗效无明显相关性。我们同时分析了治疗后ITP患者的免疫细胞亚群,发现与治疗后无效组相比,治疗后有效组Treg细胞比例更高且CD4/CD8比值更低,但NK细胞和B细胞比例无明显差异。结论ITP患者外周血CD4/CD8比值明显升高,NK细胞及Treg细胞比例明显减低,提示其发病机制可能与免疫功能异常有关。ITP患者治疗前免疫功能水平与治疗的疗效无关。治疗有效的ITP患者的外周血Treg细胞较治疗前明显升高,提示Treg细胞对治疗ITP可能具有一定帮助,但能否通过靶向提升Treg细胞水平来治疗ITP仍需进一步研究。第二部分小剂量IL-2治疗ITP的临床应用及价值探讨背景我们在前期研究中已经证实ITP患者存在异常的免疫功能,尤其是Treg细胞,其作为免疫无能和免疫抑制的一群细胞,也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已经有许多报道证实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Treg细胞水平是明显降低的,而且可以通过提高Treg水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如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s-host disease,GVHD)、1型糖尿病等。我们的前期研究也发现ITP患者治疗前外周血Treg水平明显降低,且治疗后Treg水平与疗效密切相关。治疗有效的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水平明显高于治疗无效组,甚至高于健康对照组。这也提示我们,能否通过某些途径针对性的提高Treg细胞水平而达到治疗ITP的目的呢?IL-2是一种细胞因子,近期的研究发现,大剂量IL-2在体内可以刺激效应T细胞的增殖与活化,但小剂量IL-2则主要以刺激Treg为主。目前小剂量IL-2也已经被用于治疗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并且取得了较好的疗效。ITP同样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且发病时Treg细胞明显降低,可以表现在外周血、脾脏甚至骨髓中。那么,能否将小剂量IL-2应用于ITP,通过提高患者Treg细胞水平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呢?本研究即对此进行了研究。目的探索小剂量IL-2对ITP的治疗价值。方法选择4例对一线治疗反应不佳或治疗后复发的ITP患者,对其应用小剂量IL-2治疗(1×106 IU/天,每周连续用5天为一个周期,共应用2-4周),其中1例患者同时接受了长春新碱(2mg/周×3周)治疗。治疗过程中监测患者血常规、外周血T细胞亚群、Treg细胞水平等。通过分析疗效与各临床数据的变化规律,探讨小剂量IL-2对ITP的治疗价值。结果4例患者中有3例治疗后血小板数目较治疗前明显提升,1例血小板无明显变化。3例治疗有效的患者的Treg细胞占CD4+T淋巴细胞比例及Treg细胞绝对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提升。另外1例治疗无效的患者Treg细胞水平无明显变化。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结论小剂量IL-2的治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有可能成为治疗ITP,尤其是复发/难治ITP患者的一种新的治疗手段。第三部分成人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征、免疫状态分析及其与早期预后的关系探讨背景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又称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HLH),是一种罕见病,1939年由儿科医生Scott and Robb-Smith首次报道。该病是由感染、肿瘤等多种致病因素导致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非恶性增殖,引起无效的免疫反应过度激活,同时分泌大量炎性细胞因子,引发机体细胞因子风暴,从而引起严重甚至致命炎症状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根据发病机制不同,HPS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HPS(也叫家族型HPS)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型疾病,好发于3岁以下儿童。该型主要由基因突变引起T淋巴细胞和NK细胞功能的过度激活,继而引起一系列相关的临床表现。继发性HPS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以成人为主,主要由感染、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或代谢性疾病等诱发,也有一些患者在发病时病因并不清楚。然而,尽管成人HPS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与儿童HPS有许多不同之处,但是目前对于HPS的临床经验仍主要来自于儿童HPS。因此,需要对成人HPS进行更多的研究。目的提高临床上对成人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的认识,同时分析影响HPS早期预后的因素。材料与方法首先分析我院确诊的29例HPS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免疫状态及治疗,诊断标准依据国际组织细胞协会制定的HLH-2004诊断标准。然后将患者分为两组:1.存活组:确诊后生存时间大于30天;2.死亡组:确诊后生存时间小于30天。所有患者的自确诊后起的随访时间均超过30天。最后比较两组间的临床数据及检查结果,分析导致成人HPS早期死亡,影响其早期预后的因素。结果29例HPS患者中男18例、女11例,中位年龄42.0(25.5-61.0)岁。病因方面,最常见的为血液系统肿瘤(n=14,48.3%),其次为感染性疾病(n=7,24.1%)和自身免疫性疾病(n=1,3.4%)。有7例(24.1%)患者病因不明。临床表现方面,29例患者各不相同,其中发热最常见(n=28,96.6%),其次为脾肿大(n=26,89.7%)、浅表或腹腔淋巴结肿大(n=16,55.2%)、肝肿大(n=10,34.5%)和皮疹(n=1,3.4%)。实验室检查方面,血细胞减少(n=29,100%)和血清钙离子下降(n=29,100%)最常见,其次为血清铁蛋白升高(n=28,96.6%),肝功能异常(n=24,82.8%)、谷丙转氨酶升高(n=21,72.4%),谷草转氨酶升高(n=24,82.8%),乳酸脱氢酶升高(n=24,82.8%),高甘油三酯血症(n=23,79.3%),低纤维蛋白原血症(n=20,69.0%),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n=20,69.0%)和总胆红素水平升高(n=16,55.2%),肾功能损害(n=12,41.4%),尿蛋白阳性(n=17,58.6%)。在28例行骨髓细胞学检查的患者中,有27例(96.4%)骨髓中发现噬血现象。除病因为B细胞淋巴瘤患者以外,所有患者免疫球蛋白(IgG、IgA和IgM)均正常。所有患者C4均正常,4例患者出现轻度C3降低(13.8%)。有11例患者接受了PET-CT检查,其中9例病因为恶性肿瘤的患者FDG摄取增加,另外2例FDG摄取增加的患者病因不明。治疗方面,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药物是控制HPS过度无效免疫反应的主要方案。对于有明确继发因素的HPS患者,也给予了相应的针对原发病的治疗。此外,我们比较了两组患者诊断时的临床数据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分析影响HPS早期预后的因素。其中存活组共18例,死亡组共11例,死亡率37.9%。结果提示,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临床表现均无显著性差异。实验室检查方面,死亡组血小板数目和血清钙离子水平明显低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6和0.042)。死亡组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总胆红素水平同样明显高于死亡组(P值分别为0.008,0和0.008)。死亡组CD4+Treg细胞占CD4+T细胞比例明显低于存活组(P=0.019),且两组均低于正常人水平,但两组间CD4/CD8比值无明显差异。此外,在对1例恶性组织细胞肿瘤继发的HPS患者的治疗中,我们利用小剂量IL-2在体内能提高Treg细胞的作用成功控制该患者的病情,但该患者最终因停药及原发病进展于6个月后死亡。结论成人HPS主要由感染或肿瘤继发,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病因不明。该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临床上对怀疑HPS的患者,应立即送检相关检查,包括血常规、甘油三酯、纤维蛋白原、血清铁蛋白,有条件的单位还应该送检sCD25和NK细胞活性。HPS一旦确诊,应在控制患者过度无效免疫反应的同时寻找原发病,尽早行针对原发病的治疗。预后方面,肝功能异常、血小板明减少、血清钙离子浓度降低及外周血CD4+Treg细胞比例下降均提示早期预后不佳。此外,小剂量IL-2也有可能成为治疗HPS的一种新的途径,但其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其他文献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也印发通知,拟对各省"双减"工作的落实进度每半月通报一次。《意见》的核心目标是减轻学生和家庭负担,其在规范校外培训机构行为的同时,也对学校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班主任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最终践行者,在落实"双减"政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期刊
第一部分外周血中HCMV-MIR-UL112-3p水平与颈动脉IMT增加的相关性1研究背景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进行性疾病,以脂质和纤维成分在动脉中聚集为主要特征。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引起心血管疾病的最重要原因,包括中风、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血管瘤等。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存在多种危险因子,然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和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
研究背景:胃癌(Gastric carcinoma)是胃黏膜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2018年中国癌症报告显示胃癌发生率居第二位,死亡率位居第三位,其好发于中老年人群,男性中高发,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两倍。胃癌可发生于胃的任何部位,胃窦部癌占一半以上。胃癌病因有多种因素,第一:胃癌发病率在不同区域发病率不同,国内东西部及北方地区胃癌发病率高于南部地区。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东西部及北方地区的人群,有熏烤和腌制
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的交通运输行业也得到了高速发展,在公路运输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污染的相关问题,因此需要结合低碳经济发展需求,做好公路运输发展工作。
小麦是我国十分重要的一种农作物,其产量影响着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尽管我国拥有大面积的土地资源,然而由于受地理位置限制,可适用于种植小麦的土地十分有限。再加上我国人均可种植土地面积偏少,为满足人们对小麦的需求,必须加强研究高产小麦栽培技术。基于此,本文在对我国小麦种植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小麦种植实际情况,对高产小麦栽培技术进行了探讨研究,以供参考。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细胞中钙离子/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II抑制物(CAMK2N1)的表达水平,CAMK2N1与脑胶质瘤病理级别的相关性,以及CAMK2N1如何在调节脑胶质瘤细胞增殖和凋亡方面发挥作用,研究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信号通路与CAMK2N1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期为脑胶质瘤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寻找新的、有效的分子标志物。方法:(1)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i
作为世界性难题,土地重度盐碱化和次生盐碱化严重限制了耕地生产力,不断影响着我国农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黄河三角洲区域盐碱土为研究对象,基于X射线衍射试验、压汞试验和扫描电镜试验,分析盐碱土的微观结构特征;通过一维定水头垂向入渗的土柱试验,研究盐碱土的水盐运移规律;在暗管、明沟和竖井条件下对盐碱土淋洗,探讨工程排盐对盐碱土脱盐效果的影响,并确定工程排盐现场布置的最大间距,为黄河三角洲区域盐碱土
背景: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Tg)是一种机会致病性的专性有核细胞内寄生原虫,猫科动物为终宿主,且在全球广泛传播,可以感染几乎所有温血动物。弓形虫感染宿主引起的弓形虫病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主要由弓形虫虫株毒力及宿主差异所决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生产。而弓形虫先天性垂直传播仍然是当前导致不良妊娠的重要因素之一,弓形虫可以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导致严重不良妊娠结局。虽然弓形虫感
小麦在我国的农业生产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小麦生长期较短,但是对于种植土壤、气候、环境以及田间管理都具有严苛的要求。随着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小麦种植技术和田间管理措施得到了优化改进,为小麦作物的栽培和管理提供更多技术帮助。因此。种植人员在栽培小麦的时候,应当正确掌握高产栽培技术,保证植株的茁壮成长,同时加强田间管理工作,促进小麦作物的高产增收。本文针对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措施进行分析探讨。
在我国医疗需求快速增加的背景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合并发展问题备受关注,如何解决合并发展过程中的财务管理问题,满足实际需求,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属于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在具体研究时,基于财务管理视角分析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合并发展的要点,总结其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策略,促进合并发展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