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九十年代以前,我国抽样调查中的“无回答”(Nonresponse)现象并不突出。其中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抽样调查的内容很少涉及到敏感问题,如偷税漏税、行贿受贿等; 二是调查的组织机构基本上都属于国家行政单位,被信任的程度较高。但是,九十年代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抽样调查中涉及到的敏感话题越来越多,“无回答”现象也日益增多,对抽样调查的估计精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目前,国内对无回答上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和有效的处理方法,因此在抽样调查中遇到“无回答”现象时,绝大多数调查机构通常采取随机代替或忽略缺失数据的做法,其调查结果的可信度显然较低。鉴于此,在参阅和研究国内外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践和体会,对抽样调查中的无回答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首先,在搜集和分析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抽样调查中无回答问题的有关概念和特征,并从随机论和确定论的观点详细地分析了“无回答”对估计总量和估计均值的统计影响,进而提出了处理无回答问题的一些新思路。其次,在考察国内外处理无回答问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提高回答率以及控制回答者与无回答者差异两方面,选择了很多有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的处理无回答问题的方法,并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评价。最后,在上述理论分析和探讨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提出了一种处理问题的新方法。它避免了均值插补容易扭曲目标变量分布的弱点,同时又避免了随机插补中系统无差别的落点,使替补值的分布与真值分布更为接近,这就使二次抽样插补调整中的自助法在估计与样本分布有关的参数时比均值插补、随机插补等具有更明显的优势。另外,我在第五章中介绍了与我们课题有关的一篇文章:一种均匀分布的修正分布——UR-n 分布。因为这篇文章与毕业论文的主体不太相关,我把它放到了抽样调查工作的总结和展望后边,作一简单的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