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文体中语言变异的翻译——以文体功能为视角

来源 :宁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cense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文体功能为视角,探讨文学文体中语言变异的翻译。 语言变异是指偏离语言常规的语言形式,较多运用于文学作品尤其是现代小说和诗歌中。就其文体功能而言,语言变异有助于加强文学作品的主题意义和艺术(审美)效果,具体表现为反映人物社会地位、刻画人物形象、烘托幽默或喜剧效果、增强作品的真实性等。只有这些文体功能在译文中再现,译语读者才能领会寓于其中的作者意图和文学意义。 语言变异属于形式标记,具有可识别性,这就构成其文体功能在译文中再现的基础。源语和的语在某些变异的语言形式上具有共性,这就保证了通过形式对应(直接模仿原文的变异形式以再现原文的文体功能)实现功能对等的可能。 然而,由于语言变异的某些源语形式特征具有独特性,在语言形式和结构上与的语形成差异,对等的文体功能有时难以通过对应的形式再现于译文,因而形式调整或变通就成为重要的翻译手段。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本文引入功能对等理论作为语言变异翻译的指导原则。功能对等理论强调功能对等为主,形式对应为辅,但同时不放弃任何形式对应的可能。对应式(corresponding)和重建式(recasting)两种翻译模式贴合了功能对等理论,因而本文将其介绍到语言变异的翻译中,以尽可能完整地在译文中再现原文语言变异的文体功能。对应式是指通过直接模仿原文的形式变异再现原文的文体功能,重建式是指通过改变或调整原文变异的语言形式实现文体功能对等。当然,即使采用变通手段,文体功能有时也难免在翻译过程中流失。译者的责任是尽量将这种流失降到最低限度。本文采用小说和诗歌作品中出现的语言变异为例论证上述观点。 语言变异的翻译包括识别和再现两个基本步骤。从理论上讲,语言变异是可译的,其文体功能在译文中的再现是可能的。但就译者而言,关键问题在于是否能够正确识别原文中语言变异的形式特征,对其文体功能所体现的文学意义做出正确阐释,从而避免由于主观疏忽或误解在译文中造成的假象等值。
其他文献
根据加拿大著名文论家琳达﹒哈琴提出的“历史编纂元小说”的定义,历史编纂元小说将问题化的对待历史和元小说的自我指涉性结合在一起,历史编纂元小说是历史编纂和元小说的结合。
As the most important dimension of cultural difference across the diverse cultures of the world is the relative emphasis on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t
本文以文化身份(cultural identity)为关键词分析当代加拿大作家迈克尔·翁达杰的四部主要作品,尝试利用新的角度诠释其创作的意义。通过对文本的具体分析,本文指出该作家的小说
本文首先在导论中探讨了小说对话的重要性,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布局,而后回顾了小说对话翻译研究的现状。目前,对小说对话的研究大多采用语用学或美学的研究途径,对于翻
莫里森的作品继承并发扬了乔伊斯、福克纳等先辈的文学传统,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并把拉丁美洲文学中的精华─魔幻现实主义与美国黑人文学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因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