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文体功能为视角,探讨文学文体中语言变异的翻译。
语言变异是指偏离语言常规的语言形式,较多运用于文学作品尤其是现代小说和诗歌中。就其文体功能而言,语言变异有助于加强文学作品的主题意义和艺术(审美)效果,具体表现为反映人物社会地位、刻画人物形象、烘托幽默或喜剧效果、增强作品的真实性等。只有这些文体功能在译文中再现,译语读者才能领会寓于其中的作者意图和文学意义。
语言变异属于形式标记,具有可识别性,这就构成其文体功能在译文中再现的基础。源语和的语在某些变异的语言形式上具有共性,这就保证了通过形式对应(直接模仿原文的变异形式以再现原文的文体功能)实现功能对等的可能。
然而,由于语言变异的某些源语形式特征具有独特性,在语言形式和结构上与的语形成差异,对等的文体功能有时难以通过对应的形式再现于译文,因而形式调整或变通就成为重要的翻译手段。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本文引入功能对等理论作为语言变异翻译的指导原则。功能对等理论强调功能对等为主,形式对应为辅,但同时不放弃任何形式对应的可能。对应式(corresponding)和重建式(recasting)两种翻译模式贴合了功能对等理论,因而本文将其介绍到语言变异的翻译中,以尽可能完整地在译文中再现原文语言变异的文体功能。对应式是指通过直接模仿原文的形式变异再现原文的文体功能,重建式是指通过改变或调整原文变异的语言形式实现文体功能对等。当然,即使采用变通手段,文体功能有时也难免在翻译过程中流失。译者的责任是尽量将这种流失降到最低限度。本文采用小说和诗歌作品中出现的语言变异为例论证上述观点。
语言变异的翻译包括识别和再现两个基本步骤。从理论上讲,语言变异是可译的,其文体功能在译文中的再现是可能的。但就译者而言,关键问题在于是否能够正确识别原文中语言变异的形式特征,对其文体功能所体现的文学意义做出正确阐释,从而避免由于主观疏忽或误解在译文中造成的假象等值。